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主要使用安徽省安庆的地方官话演唱与念白,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但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安徽人大多考据称,是源于安庆地区,主要理由是安庆地区地处“黄梅季节”;或因“安庆怀宁黄梅山”而得名。

而临近的湖北省黄梅县(1959年时,黄梅县的官方名称还是“黄枚县”),则认为黄梅戏源于当地的黄梅采茶调,因“黄梅县”而得名。

事实上,安庆与黄梅两地先后相隔十年,都将黄梅戏申请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就是说,黄梅戏成了这两地共同申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像两省的文化人们,从解放前到现在,都有人进行相关学术考据,以证明黄梅戏到底是源于哪儿;而现在的网络上,湖北与安徽的网友也是为此争论不休,甚至是到了“急赤白脸”的地步。

对于两省网友争夺黄梅戏为各自发源地的心情,其实都可以理解——谁不想让一个如此出名的文化剧种之“老家、故乡”,安放于自己的地盘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关于这一民间剧种最初来源的证据,基本上两省的人是各说各话,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中。

不过,除了黄梅戏的源头争论之外,像黄梅戏完全是发展、壮大并成名于安徽,则是毫无争议——像黄梅县当地还是请来不少安庆黄梅戏演员,才让他们的黄梅戏剧团真正建立发展起来:毕竟,黄梅戏的腔调,那可是地道的安庆青阳腔口音!

但两省网友对此的争论,很多已经逾越了正常的文化、学术讨论之底线,这就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了——我们同属于中国的相邻两个省份,作为普通人,何必日日月月年年的为此争论,甚至闹得脸红脖子粗,整得跟仇人似的呢?

一般来说,与此无关的外人,都会说是“安徽黄梅戏”——这足以说明,黄梅戏最终的成名,安徽人,特别是安庆地区的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当然是居功至伟。

虽然从目前来看,关于黄梅戏发源地的争论,一时也难有定论——那就不如各说各话好了;或者,大家将此争议搁置起来,默认为也有可能就是当年黄梅、安庆相邻地区同为孕育地、发源地,也并无不可!

也就是说,鄂皖两省,都是当今中国下面的一个行政区划而已——其实在历史上,很可能曾属同一区划,两地如此邻近,风俗文化也算属于“同一圈层”,最起码,两地都属于古时的楚文化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黄梅戏的前身——民间小调,很可能在黄梅、安庆地区共同涵蕴与发源,也应有一定道理和说服力,且更能赢得如今网民们的共情与共识。

自秦一统中国后,“大一统国家”,就成了中华疆域和文化的最大特点——一个“统一”二字,才有了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上下五千年间唯一未曾间断的伟大文明!

所以,现在的我们,何必过度和具体地争论文化遗产的区分与归属呢?就像两兄弟分家,若是分财物分得太清楚,就会见外,就会感情两分了!

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上,因沟通的极度便利性,一些网友喜欢过度标榜自己的“地域属性”,这还是应当适可而止——如今各种交通便利,市场统一,人口流动性大,交流融合方便;则人们身上的省市县等地域符号,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互相接近,因此文化的融合性不断加大,这其实更为有利于国人的团结一体化进程。

虽然有人说,从文化的多样角度看,强调各自的地域、文化等特别属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特色的遗传与保持,此言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面对客观规律下的当代人口大流动,文化的加深融合,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不必逆此自然规律而动,反而须顺应这样的当代人口、文化大融合——毕竟,国家的“大一统”和“全民团结”,还要是远远大于文化特殊性的人为性保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文化上,我们可以强调保持独特性与共同性的共存,但中国人在情感上,还是不要因文化的区分与争论,而让感情上生分了——因为,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分子!

所以,作为安徽人,本人倒是觉得,已经拥有“安徽黄梅戏”之功勋与荣誉的我们,在尚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如“让黄梅县三尺又何妨”?

我们在黄梅戏的源头考据未能定论前,大家不如放下互难说服的争论,特别是杜绝两省网友为此“相见分外眼红”式的互喷吧——因为,黄梅戏不仅是安徽的,也可以是黄梅及湖北的,当然,黄梅戏也更会是中国的!

文心若宽广,何处不舞台!【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