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济南黄河大桥重新设置收费站"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悉,这座大桥的收费期限将长达25年之久。不仅济南,近年来吉林、湖北等多地也纷纷由国道大桥和一级公路开设收费站。"恢复收费"的大潮仿佛正在席卷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一现象与此前多地斥资回购高速公路、实现免费通行的举措形成鲜明对比。政策反复无常,不禁令人生疑:这究竟是一次改革的倒退,还是别有深意?要找到谜底,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地方财政正面临空前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李沛霖等人整理归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地方财政收支矛盾重重,债务风险加剧

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房价地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这看似利好,却给地方财政埋下隐患。要知道,土地出让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最为倚重的财源。据统计,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中央财政仅占30%,其余70%都归地方政府所有。如今,房地产低迷,土地市场遇冷,地方财政的"钱袋子"也就不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减税降费政策削弱税收收入

为提振经济,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企业税负明显下降。这无疑是利好举措,但也在客观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6.2%,其中地方税收下降13.5%。减税固然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但也给地方财政平添压力。

新能源汽车带来意外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国家取消了传统的"养路费",改为向燃油车征收"燃油附加费",地方财政并未受到冲击。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由于无需缴纳燃油费,等于"误伤"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截至2024年6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按每辆车每年2000元的养路费标准测算,地方因此流失494亿元收入,绝非小数目。

收支失衡,债务规模居高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收入锐减的同时,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却不断攀升。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和举债度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42.8万亿元,隐性债务更是高达59.66万亿元。债务规模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爆雷风险不言而喻。

二、恢复国道收费利弊并存

积极影响: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从地方政府视角看,恢复国道收费无疑能够直接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债务压力。这无异于是一针"强心剂",哪怕作用有限,至少可以为破解财政困局争取时间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道收费有其现实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极影响: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抑制消费、阻碍内需扩张

但从全局视野审视,"恢复收费"并非良策。首先,它会明显增加公众出行成本,不利于拉动消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提振内需是重中之重。而国道收费无异于是给本就疲弱的消费"雪上加霜",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流成本上涨将推高商品价格,加剧通胀压力。这对于本就承压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透过国道收费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地方财政之困窘。

扼杀特色旅游业发展

"想去西藏自驾游的人知道318国道和新藏线要建收费站了吗?"今年5月,一位网友的这则评论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可否认,边远路段收费将极大增加自驾游成本,沿线的打卡地将遭受冲击。这对旅游市场无疑是一记重击。从长远看,它不利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培育,阻碍了地方经济转型。

三、化解地方财政困局,收费只是权宜之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恢复国道收费并非上策。那么出路在哪里?一个可行的方向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以旅游拉动经济、反哺路网建设。比如,可以通过打造地方文化IP,提升本土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沿线景区景点开发,把公路建设与文旅深度融合。唯有产业兴旺,财源才能充沛,公路养护才有保障。

推进智能化管理,降低路网维护成本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路网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最大限度降低维护成本。比如,可以对不同车型实行差异化收费,让污染大、损耗高的车辆多付费;对车流进行智能引导,避免路段压力过大,延长使用寿命。总之,让科技赋能公路管理,节支增效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地方恢复国道收费固然有其无奈,但治标不治本,终非良策。收费之举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势必损害发展后劲。唯有在产业培育、科学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系统施策,才能真正走出困局、开创新局。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既需要魄力,也需要智慧;既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长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柳暗花明。

你支持国道收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