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请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网易集团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画院及荣宝斋签约画家,国家注册一级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曾听他师父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这样说道:很多人都曾问我,齐白石山水画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其实。齐白石山水画特色形成的原因,同他四十岁时期的六次远游有着密切联系,这六次远游的经历给他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1、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提升了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
2、饱游名山大川和数处美景,增强了对现实山水的真切感受,并构成自己山水创作的形象来源;
3、见识了很多前人作品,学习和继承了不少前人的优秀创作经验。
这三方面的影响对齐白石山水画根本性转变和个性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秋水鸬鹚 齐白石 117×24cm 中国画·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首先谈谈第一点。在远游过程中,齐白石饱览名胜古迹,比如在西安,“游碑林,雁塔坡,牛首山,温泉。”又说:“余出西安道,过华阴县,登万岁楼看华山,至暮,点灯画图,图中桃花长约数十里。”到了广西,游桂林山水,兴奋之至,不禁感叹“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了啦!”齐白石的远游确实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
同时在这远游的途中齐白石也结识了很多友人,增强了见识。像在西安结识近代著名诗人樊樊山,樊樊山还为他亲拟刻印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初到北京时,结识了曾农髯、李筠庵、张贡吾、杨度、夏寿田、陈兆圭等人。他在自传中说:“以前我写字,是学何子贞(绍基)的,在北京遇到了李筠庵,跟他学写魏碑,他叫我临《爨龙颜碑》,我一直写到现在。”
见识和学养的增强,直接导致了齐白石审美水平与思想意识的变化,画风也跟着发生变化,为齐白石从一个地方性的民间画家向文人画家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人文识度。第一次远游归来后,他就由早年跟胡沁园学的工笔画,而“改画大写意”,之所以如此,是“因工笔画不能畅机。”
远游写生画稿(双面) 齐白石 19×26.5cm 画稿 1909年·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第二点,从山水画的实践来说,齐白石在远游中所看到的诸多名山大川和秀美景色,提高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这对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实质性意义。在去西安的路上,他自述道:“那时,水路交通,很不方便,走得非常慢,我却乘此机会,添了不少画料。每逢看到奇妙景物,我就画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这就说明,齐白石通过游历体会到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前人的创造也是建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的。反过来说,没有真实的体验,是不会有所创造的。这就启发和奠定了齐白石所说的创作要从真实生活的观察中来,只画自己见过的基本创作思想。同时也印证了他的朋友郭葆生在寄给邀请他去西安的信中所说的见解:“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1905年齐白石游广西桂林,后来写的《忆桂林往事》诗云:“石山如笋不成行,纵亚斜排乱夕阳。暗想我肠无此怪,始知前代画寻常。”可见,齐白石对山水的见识影响了他对前人创作的判断和看法。这实际上是他在游历中把现实山水同前人创作做了联系比对,由此产生了对中国山水画的新的认识。
更为实际的是,对山水的真实体验和写生直接构成了齐白石山水画题材内容的形象来源。
小姑山稿(《寄园日记》手稿) 齐白石 画稿·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1902年,齐白石上西安 “中途,画了很多,最得意的有两幅:一幅是路过洞庭湖,画的是洞庭看日图;一幅是快到西安之时,画的是灞桥风雪图。都列入借山吟馆图卷之内 ”。在《题雪厂背临白石画嵩高本》有诗句云:“二十年前游兴好,弘农涧外画嵩高。”自注说“癸卯(1903年)春,余由西安转京华道,出弘农涧,携几于涧外画嵩山图。”齐白石特别喜欢画桂林山水。事实上,齐白石画的山水形象主要来源于桂林山水,也是他的山水形象变化的母体。齐白石说:“我在壮年时代游览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别处山水,总觉不新奇,就是华山也是雄壮有余秀丽不足。我以为,桂林山水既雄壮又秀丽,称得起‘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生平喜画桂林一带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即或画些山居图等,也都是在漓江边所见到的。”齐白石在远游中也不间断地进行写生,把许多亲见的景色都收入到自己的画稿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北京画院所藏的不少写生画稿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很多写生是直接对景写生的,也有一些是记在日记中的,可能是根据记忆所画。他在很多的画稿中都注有文字的说明,以弥补形象写生的不足。这充分说明他观察山水景色的认真,同时也为以后的画稿利用记录下尽可能多的信息。
齐白石作品《小姑山图》 ·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如在有的画稿中,他记道:“阳朔下十余里,岩下有钓者,钓竿置之石碐中,人踞于舟,舟以竹为之,殊有别趣。”又在一幅画稿记有:“两粤之间之舟无大桅帆,横五幅,上下二幅色赭黄,中二幅色白。亦有独桅者。”“将至平乐府,河中之州砂高处皆碧色,有一高沙处碧草一丛,堪入画,故存其稿。”写生似乎逐渐影响了他审美气味的变化,他在画稿中记道:“余近来画山水之照最喜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如刊印当刊一丘一壑四字,或刊一山一水四字印。”在《小姑山》画稿上题有:“余癸卯(1903年)由京师还家,画小姑山侧面图。丁未(1907年)由东粤归,画前面图。今再游粤东,画此背面图”。二十年代,齐白石再画《小姑山图》,在感叹中他题道:“似旧青山识我无,廿年心与跡都殊。扁舟隔浪丹青手,双鬓无霜画小姑。白石山翁写真并题。前癸卯画此侧面,乙巳画正面图,远观似钟形,尤古趣,已编入借山图矣。白石又记。”齐白石的远游写生,直接构成了自己山水画形象的原型特征,具有了时流山水画所难见的现实性和生动性。真实的观察和写生,还启发和提升了齐白石对山水画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如在《岩下小鸟》画稿中,他记道:“石下之水只宜横画,不宜回转,回转似云不似水也。”在《山水写生画稿》中记有:“海中山石。七月十七未刻画宁波山水。前山侧面问舟人不知其名。十七日已刻过宁波界见此山星散可怪。此桢印以下石色。桢印以上淡绿色,墨点深绿色,即作墨色亦可。此山即未刻画此纸前第一图中之远山。远望山上一白物似塔形,想是塔。”“海中山石,上半绿色,下半石色,点深绿色,即作墨点亦可。隐隐远山青色。”在另一画稿中则记有:“庚申正月老萍稿,此舟宜在去松尾之前,局格方远大。”(未完待续)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