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历经了千难万险;几十年枕戈待旦,英雄豪情,始终不忘初心。在新四军中,他无疑是战斗力数一数二的将军,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他就是开国将军谭友林。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少将,为何在1955年授衔之时被评低,以至于战友们纷纷为他打抱不平呢?而他最终为何又收获了罗荣桓元帅的亲自道歉呢?
一、初出茅庐
1916年11月,谭友林出生在湖北省江陵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庭十分拮据,谭友林的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把他送进了私塾读书。父亲的期待很简单,为的就是能让他学会做人的道理,将来做一个善良正直的好人。
天有不测风云,在谭友林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罹患血吸虫病离世,只剩母亲一个人苦苦支撑家业。无奈之下,谭友林只得辍学回家务农。1927年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国民政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霍乱病的阴影也笼罩在这片苦难的大地上。
谭友林的叔父一家正是在这种苦难中不幸离世。他在愤怒之余,也逐渐认清了国民政府的丑恶嘴脸,萌生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恰巧1928年洪湖地区的中共党组织举行了小规模的土地运动,共产党员们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于是在这个时候,谭友林心里就默默种下了一颗共产主义的种子。紧接着,谭友林就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儿童团和青年团,并在1930年成功被红军学校录取。
二、凸显光芒
1934年7月,在朱长清和谷志标两位同志的介绍之下,谭友林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并先后参与了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等战斗,并取得了歼敌两个师的胜利。谭友林打起仗来奋不顾身、不怕牺牲,与许多红军将领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6年5月,红军开始了翻越雪山的征程,同年7月中旬,最为艰难的“过草地”也随即开始。谭友林的右臂本就有以前的旧伤,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的伤势也越来越严重,一度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只能由战士们抬着他的担架行军。
贺龙等人的帮助下,周恩来知晓了这件事,他马上安排了谭友林进行手术。前后经过了四次手术后,谭友林的伤势才逐渐痊愈。还没等伤势完全见好,谭友林又迅速地投入了工作中。
七七事变后,彭雪枫将军从确山县的新四军留守处来到根据地开会。在彭雪枫将军的倡议之下,谭友林向周恩来主动请缨去到豫东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在他的带领之下,游击队的规模不断扩大,主力部队达到了一万两千人之多。
1939年,谭友林受到彭雪枫将军的委派,向当时大名鼎鼎的叶挺军长汇报工作。谭友林讲述了游击队所做的一系列敌后工作,受到了叶挺军长的高度赞扬。同时,叶挺军长还将游击队的名字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三、战功赫赫
1945年,谭友林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分区的一名司令员,并接到了剿匪的任务。剿匪这项工作,涉及到盘根错节的诸多方面,完成起来难度很大。谭友林等人通过对土匪活动轨迹的分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部署,并采用游击的方式打击敌人。
此时正是白雪皑皑的冬日,东北地区气温极低。有古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谭友林的战术便是销毁土匪们的食物。谭友林指挥小分队们带足了粮食,不分昼夜地在土匪窝藏的深山老林中搜寻。一旦发现有藏在树洞里的粮食便悉数拿走。
如此一来,土匪们逐渐陷入了饥寒交迫、人心涣散的绝境之中,不断有人放弃抵抗,选择自首。在包围圈逐步缩小的情况之下,清剿行动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之下,四大股匪徒得以被全部肃清,剿匪作战顺利结束,也使整个大后方的局势更加稳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谭友林被任命为志愿军39军副军长,跟随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赴朝抗美。志愿军总部将攻克云山这个战略要地的重要任务交给了谭友林带领的39军。而此时39军的敌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美军王牌之师——陆军第一骑兵师。
陆军第一骑兵师可谓是战功赫赫,不仅让“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引以为傲,更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手里的一张王牌。面对这样一支精良的队伍,谭友林明白只能智取。于是在夜色的笼罩之下,志愿军向美军发起了进攻。
连续3日的激烈交战后,双方都损失惨重。11月5日,志愿军终于胜利地结束了云山战役,同时击毁并缴获了大量美军武器。云山一仗,39军首战告捷,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从此,39军在朝鲜军民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紧接着,谭友林又迅速参与到了收复平壤及汉城的诸多战役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并在朝鲜战争胜利后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四、不计荣辱
1955年,谭友林被授予少将军衔。过后不久,罗荣桓元帅找他谈话,歉疚地表示他的军衔授低了。毕竟不管是凭资历、职务,与他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罗荣桓向他承认错误,表示他们的前期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谭友林却认为,和他同期参加革命的许多战友为革命早就在出生入死中牺牲了生命,他现在却有了家庭,儿女满堂,还当了将军,有什么可不满足的呢?后来的很多老同志也联名向上级写信,要求为他授中将军衔,他也婉言谢绝。
退休之后,谭友林始终醉心于书法创作,他的书法作品笔体苍劲,尽显风骨,不失为上乘之作。而这份沉浸于诗书的淡然,也无疑是他戎马半生的最好慰藉。
总结
谭友林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努力奋斗。从年少时立下的报国之志,再到后来战争中的出身入死,尽管有万般艰难,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疑是他人生的最好写照。
谭友林的一生更是从来不计荣辱与得失。尽管面对授衔被授低的情况,他却始终没有怨言,而是将心比心地与其他战友比较。顾全大局,淡泊名利,这样的人,无疑才是青史留名的英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