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二(9月17日)就是中秋节了,而对于农民来说,在中秋节前后还有一个节日非常的关注,那就是秋分节气。

其实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中秋节其实也是早期的秋分节气演变而来的,特别是早期中秋节就是起源古代的秋祭。

而当时秋祭的时间并不固定,特别是在秋祭当天不一定月圆,这样是十分扫兴的。于是在后来就确定了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为秋祭,而这也就是后来的中秋节。这也是为什么秋分节气都是在中秋节前后的重要原因。

而今年的秋分节气是在9月22日,农历的八月二十日,也就是在中秋节后第五天。而且在民间关于秋分也流传着不少谚语,其中就有“秋分在社前,斗米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斗豆”。

这句俗语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农事收成的殷切期盼。那今年的秋分节气是在社前,还是在社后呢?

“秋分在社前,斗米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斗豆”是什么意思?

这里就不得不先来说说什么是“社”,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在当时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是有相应的祭祀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礼记》当中也有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在当时最隆重的就要数春祭和秋祭了。春祭也称之为春社,而秋祭则称之为秋社。中国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社的时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拜土地神了,只因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庙就是最常见的,这也说明了其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大。

而在古代秋社的时间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古人规定的秋社是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里的戊日是干支记年法中的一个单位,就和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夏至三庚数头伏”中的庚日一样,都是干支纪年法的单位。

因此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节气是在秋社之前,那么当年的天气可能不太好,特别是在秋收的时候天气变化大,导致农作物的收成会受到影响,甚至减产比较严重,从而市面上的粮食涨价了,要一斗钱才能换来一斗米,形容的粮食稀少,价格贵。

而如果秋分节气是在秋社之后,那么当年的粮食就会迎来大丰收,粮食都很便宜。那么今年的秋分是在秋社前,还是在秋社后呢?

今年的秋社是在哪一天?

前面也说了,今年的秋分节气是在公历9月22日,甲辰年癸酉月己丑日,农历八月二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秋社日是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翻开日历,我们清晰地看到,立秋第一个戊日为戊申日,当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九。而戊日是每十天出现一次,立秋第五个戊日便是农历的八月十九(公历的9月21日),当天的干支历是戊子日。

由此可见,今年的秋分恰是在秋社后。因此根据老祖宗的谚语来看,今年秋季的气候不错,不会出现大的气候变化,对粮食的收成影响不大,到时候各种农作物都会迎来丰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兆头,也是一个好消息。

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的根基,庄稼的收成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秋分在社日之前,意味着庄稼的收成可能欠佳,粮食价格上涨,一斗米需一斗钱交换,可见当时百姓面临的生活压力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秋分在社日之后,往往预示着风调雨顺的年景,庄稼丰收,产量增多,价格下降,一斗米的价格与一斗豆子相近,这无疑是百姓最期盼的场景。

今年“分在社后”,按照俗语所言,是个好年景。这意味着后续的天气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利于农作物的采收。农民们辛勤耕耘了一季,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粮食价格的稳定,也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安稳。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完全依赖农业生存,但粮食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稳定的粮食价格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当我们看到今年的丰收景象和稳定的粮食价格时,心中不禁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句古老的俗语,不仅是对过去农业生产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珍惜大自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