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的一天,在东京大学骨科深造的台湾学生李建兴,意外收到来自药学部一位大陆学长的邀约,在一间咖啡厅里,他接过了对方递来的一封家书。

“建兴兄:接到此信大概会让你大吃一惊,但只要回想一下我思想成长的过程,也不致于太惊奇吧!我已顺利回到祖国,目前准备再到大学攻读几年研究所。
在这里生活饮食都很习惯, 请不用为我担心。然而最令我操心的是:不知家里近况如何? 云英八月初生产, 是男是女? 我父母是否都平安? 你有他们的消息吗? 若有, 恳请来信相告。同时若逢亲人返台也请帮我捎个口信回家。…
这封信不知你能否收到,就不多写了,等下封信再长谈吧!回想四个月前我俩还在礁溪饭店,饮酒高歌,促膝长谈,而今已天各一方,不知何日方能再相逢!盼望你的回音,…。”
信的结尾落款是,弟,正谊上 1979. 8.30

三个多月前的1979年5月16日,在距离大陆最近的金门马山担任连长的他,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心潮激荡。在到底是追求个人仕途,还是听从内心召唤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冒着九死一生泅水登陆。

之后,他在北京大学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留美再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资深副行长,比昔日马山连长林正谊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获得先锋称号的林毅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5月15日,在林毅夫泅水登陆40年后,遗憾表弟有家不能归,身为医疗法人社团仁平会理事长,平和岛整形外科院长的李建兴投书台湾媒体,随着几封家书公布,当年一个前途似锦却不甘偏安一隅,有志报国的台湾青年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李建兴在投书中提到,他与表弟林毅夫相差一岁,都出生在宜兰,儿时就是要好的玩伴,长大以后一起读书谈论世事。受当时的教育,也都认识到近代史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饱受列强的侵略与瓜分,并处于分裂的状况。林毅夫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物,并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想要为中国的富强做一番轰功伟业。他在台大一年级参加成功岭寒训后决定从军,为了接受磨炼,选择了陆军官校。在1971年台湾“中央社”的报道中曾这样描述,

在成功岭接受两个月的集训后,在结训前投笔从戎,以身许国,今天特蒙“参谋总长”赖名汤上将召见,并获准转学陆军官校一年级就读。林正义同学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深知此举将是他一生前途的转捩点,如果继续在台大农业工程系农机专业组读到毕业,将来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舒舒服服过日子,但经过成功岭集训后,.......他选择了投笔从戎的“报国”途径......

下部队后,因与部队长官同名,林正义改名林正谊。1975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在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时年23岁。投笔从戎之后,一次他在台北朋友的家庭聚会上,认识了就读于政治大学的现夫人陈云英,毕业后俩人就结婚了。在陆军官校当了一年学生连的排长,林正谊接着到政治大学企管研究所进修,并于1978年毕业。

李建兴回忆,表弟1979年5月冒险泅渡大陆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两人曾在宜兰的一家餐厅聚会,席中还是像往日一样谈笑风生,只是对方有说到以后可能很难再见面了,并暗示到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希望能够照顾他的妻儿,他认为在开玩笑。没想到一个月后,他被认识林正谊的大学挚友问到,金门发生大事展开三天三夜的雷霆演习,才恍然大悟表弟“闯祸”了。

1979年9月,已经在日本留学的李建兴收到了表弟从大陆寄来的信件,此时林正谊已更名林毅夫。表弟平安的消息让他非常振奋,很快做出回信。李建兴不讳言,彼时他对台湾前途的看法已经和表弟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为这个原因,在1980年3月,他再次收到林毅夫的回信,当中他对李建兴作出了反驳。

“台湾的未来,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长期维持那种妾身未明的身份,对台湾一千七百万同胞来说,并非终久之计,……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长期的分裂,对大陆不利,对台湾不利,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损害台湾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国早日再度统一,是我辈有志青年无以旁贷的责任。

林毅夫在信中还提到,虽然总的来说,大陆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相当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准也还很低,但基本上每个人是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项突出的成就。信中他也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亏欠。

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单调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满意。上次在佳佳餐厅,我原有意将云英、小龙、小麟托你照顾,而如今你也已经离开台湾。云英一个女子要抚养两个孩子,其艰辛可想而知。小龙已经三岁,正是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但却只能和他母亲相依为命。小麟出生,连跟父亲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我母多病,我未能尽人子应有之孝道,对于他们我实在有说不尽的抱歉,但望团圆之日早日来临。

他在信的结尾再次表达,我们台湾人应有一个志气,不但要做台湾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国的主人,让我们为中国的统一、富强而努力吧。

1980年春天利用返乡的机会,李建兴将林毅夫已在大陆的事实告知了他的家人,此后,林毅夫的思乡之情与对家人愧疚之心似乎越来越浓,几乎在每封信里都会吐露心声。

“最令我担心的还是家里的情形,父母都已上了年纪,尤其我妈一向多病,现在是否还安康?对云英,小龙,小麟更是有愧于心,不知他们最近的生活过得如何?我想10年20年内是很难和他们再见面了。云英现在的想法是怎样呢?当然像王宝钏那样苦守寒窗十八载,以后一家团圆是一个很感人的悲喜剧,可是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未免太残酷了。…...”

据说他的泅渡大陆之前,送了一部精装的中国分省锦绣山河地图,给他的妻子陈云英。

他的台大同学郑鸿生也认为,“林毅夫虽然对‘国府’的幻想破灭,但并没有失去对台湾前途的关切,而他新认识到的台湾前途却是在于中国的统一。这也是他当时冒着九死一生游到对岸的心志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舒尔茨(T.W.Schultz)被邀请到北大演讲,林毅夫临时充当翻译工作,教授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去做研究,并提供全额奖学金,林毅夫登陆才不到三年的时间,在1982年4月再次美国深造。对于妻子的亏欠,他在给表哥李建兴的信中提到,

对于云英的感怀,我也未尝淡忘,如果她能到美国来夫妻团聚, 即是上上之策,如果不能,我想与其要她守活寡,不如让她改嫁来得合人情一点。希望她能体会我这点心意。

得知丈夫已在美国,在宜兰的陈云英先参加了来日本旅游的旅行团刺探能否出境,成功后就充满了希望开始补托福申请学校,在1983年1月终于能赴美寻夫,历经四年,全家终于在大洋彼岸团聚。

李建兴在2019年的投书中坦承,在这段书信往返期间,我俩兄弟间的感情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难怪,因为俩人所走的路实在是越离越远,一位是现实的,随机应变,朝先进国家日本;另一位是理想的,坚持己念,往落后地区中国大陆去发展。俩人在信上为台湾的前途问题辩论不休。林毅夫对自己的选择无悔无憾,他认为祖国的富强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虽然国内在许多方面还很落后,但是96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0亿人口,其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方向正确,政治稳定,很快就可以站得起来.....

从我选择进入官校以后,我的内心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不解的矛盾,一方面,我是一个台湾人,因此,我希望为台湾的政治地位而奋斗;一方面,我又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此,我也不断憧憬着中国的强大。对于个人来说,只要我在蒋军中坚持下去,飞黄腾达并非不可及之物。但内心这个冲突,却永远得不到解决。所以,回归是我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为初心不改,七年之后兄弟二人在东京重逢,当时李建兴认为表弟在美国已有工作并有相当的收入,建议不如就留在美国继续发展算了,不过林毅夫还是没有改变要为中国奉献的志向。

1994年林毅夫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夙夜匪懈的为中国经济发展在做研究。2008年,世界银行任命林毅夫为世行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当年游回大陆的林毅夫,又从中国重新走向世界。2022年,回忆昔日选择,林毅夫在七十感言文中淡到

相比于鸦片战争以来的前面五代知识分子而言我是幸运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迎来了连续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长,现在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我1979年回归祖国恰逢其时,目睹也参与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40多年来不能再回到故乡宜兰,林毅夫也有深深地遗憾。2002年5月他父亲去世,绿委蔡同荣陈情,认为其追诉时效已过,应让他回台奔丧,同时亦可借重他在财经方面的专业,为两岸经贸往来做贡献。当时扁当局已同意,也要发入境许可,但是却被国民党及台防务部门反对,加上”独派“也有反对声,此事缓议。

当年上了黑名单的“独派”分子都能够回到台湾,还能参与选举,心系统一的爱国者林毅夫却有家不能归,当台湾把昔日兄弟阋墙扭曲成了“国家”对立,才有了岛内一些人称林所谓“叛台”的荒谬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毅夫曾说,乡愁是乡音永远改不了,当年离开台湾不是不喜欢台湾,而是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是历史悲剧,我们有责任让悲剧结束。

他表示,在台湾的时候,他是宜兰人,但并不代表不是台湾人。在国际更大的舞台上,林毅夫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也并不否认自己是台湾人。他认为,台湾人是中国人,不仅学校是这样教育,家里的祖先神主牌也是清楚写着”我们是从大陆来的。

谈到林毅夫投奔大陆的初衷,台湾的统派作家范兰钦曾在文章中指出,林毅夫选择了他信仰的理想,那个他一直被教导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认真的去实践这理想,也看穿了当时(在台湾)教他这理想的人的口是心非,懦弱无力。他抱个诚心去报国,这是要勇气,冒生命危险的。他也不知他的决定是否对,前途是否好,但他毅然就在这个理想的道路走下去。看他报国后一年给妻的家书,真是些最富爱国感情的历史文献。有天,这其中有一篇,一定会写入祖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