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政府开始反思,之前对中企的限制政策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印度分析人士和美国媒体也接连提出忠告,如果继续下去,印度是很难赶上中国的,所以应该选择加入,成为中国供应链的一部分。而且印度政府也意识到,继续限制中国企业是获取不到任何优势的,不如直接加入中国供应链,最近印度也是调整了相应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的“大国梦”很难实现)

要知道,印度政府一直以来将中国视为“对手”,在多个领域上与中国进行比较,比如在中国建立空间站之后,印度也表明了自己的空间站建造计划,另一方面,印度也想像中国一样,拥有第三艘国产航母,可以说试图在各个领域与中国比肩,甚至在经济发展领域,印度也提出了一系列计划,例如近年来,全球市场对电动汽车、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在这期间,印度和中国之间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互动却显著减少了。原因之一就是印度政府在莫迪的领导下,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他们拒绝了一些价值好几亿美元的中国公司的投资,并且对那些有中国股东关联的印度公司施加了复杂的审核程序。

印度这种行为一方面是限制中国在印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国产企业提供一些生存的机会。但结果适得其反,自2020年以来,印度政府提供了补贴鼓励国内企业增加产能,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使印度本土企业能够大规模扩张。而且对于印度来说,一方面想要增强自身技术,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投资增加了很多限制,就比如之前对中国手机公司的处罚,说明了印度在吸引外资问题上缺乏可信度。

这种情况促使印度政府开始思考,与其赶不上中国就选择加入。据路透社报道,在诸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如果印度不能成为中国供应链的一环,那么就很难在这些行业获得突破。简而言之,印度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发展本国制造业,但发现没有中国的参与,他们很多计划难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一家电子工厂)

一位熟悉印度政府计划的官员透露给路透社,印度政府一直在想办法鼓励本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但之前的补贴政策没太大效果。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印度官方正在考虑放松对中国投资的一些限制。

具体来说,印度可能会实施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如果中国公司在投资项目中的持股比例不超过10%,就不需要获得印度政府的特别批准了。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那些跟中国有生意往来,尤其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国际企业到印度来投资。同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印度也在计划建立一个新的监管体系,以提高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

目前,印度政府开始放松对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签证审查,一位印度官员透露,近2000名中国技术人员的短期签证申请已经被批准。印度移动与电子产品协会的负责人也确认了这一转变,他说在签证方面的确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尽管还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但印度政府态度的转变是明显的。

看得出来,印度又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开始试图吸引中国的投资,因为这对印度来说很重要。因为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等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印度独自发展是很难赶上来的,所以融入中国的供应链至关重要。其实中印之间的合作本来是比较广泛的,但在过去四年中,由于印度的一些问题,使得印度的电子生产行业遭受了大约1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失去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

另外,美国的彭博社也谈论了这个问题。提出尽管印度政府希望把中国公司排除在其本地供应链之外,但这个策略不太实际,因为印度市场的规模比较有限,市场的深度也不够。跨国公司不太可能把他们的整个供应链转移到印度,仅仅为了服务于印度市场。而且,阻挡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可能会使印度更难追上中国的发展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需要融入中国供应链,才能获得发展机会)

其实不只是美媒的观点,就连印度的经济顾问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印度的主要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认为,印度将不得不开始和中国的供应链更紧密地结合,印度会从中受益良多。美国耶鲁大学的讲师,苏尚特·辛格直白地表示,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高科技制造行业,如果不接入中国的供应链,印度将无法取得成功。

就连主张对中国强硬的印度企业家也不得不承认,印度确实需要中国的商品和投资。印度金达尔钢铁和电力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印度国会议员的纳文·金达尔告诉路透社,虽然他支持对中国钢铁征收关税,但他同时认为印度应该采取更加实际和务实的贸易方式。他列了个例子:许多钢铁企业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设备和技术,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国。

不难看出,印度已经从上至下开始反思,之前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政策是否损害了印度的利益,而从印度最近调整的政策来看,又试图吸引中国的投资。其实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印度已经无法彻底与中国“脱钩”,而如果选择融入中国的供应链,受益良多。其实这也给美国和西方树立一个例子,要知道在电动汽车领域,美国和欧盟也对中企施加了更高关税,而不是选择与中国进一步的合作,其实这也是作茧自缚的行为,印度的政策改变,恰好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