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栖的戏曲情结与人格力量(学习千字文)

我曾两次谈到桂林栖与黄梅戏,其中一次在香港,听者的反响都很强烈。一位文艺工作者还为此专门去合肥查阅资料,探访桂林栖的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栖是湖北黄梅县桂畈人,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采茶调的故乡。桂林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任安徽省安庆地委书记。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第二天,桂林栖就安排专人寻找流落在民间的黄梅戏艺人,并迅速组织艺人学习培训,推动面向社会的演出。桂林栖后来担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高度重视黄梅戏后备人才的培养。

从 1949 年到 1952年(1954年),黄梅戏剧团先后到上海参加了三次汇演和调演,上海文艺界的一批大师级人物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时风靡上海的街头巷尾。此后,《天仙配》等剧目又拍成电影,黄梅戏开始唱响全国。1962年,桂林栖还安排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湖北黄梅县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演出,进一步发掘黄梅采茶调等民间音乐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栖还积极支持和配合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推行“包产到田到户”,当曾希圣受到查处时,桂林栖坚持真理,主动担责。

桂林栖对黄梅戏的重视,固然有出生地域和个人喜好的因素,但是他作为领导人,把地域范围非常有限的地方小戏培育成面向全国的大剧种,充分体现了对待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科学态度。

他对传承和创新地方戏曲保持高度热情。在安庆组建了两个黄梅戏剧团,到省里工作后,又组建了省剧团。组织艺人学习培训,关心他们的艺术创作和生活。

他注重遵循戏曲发展的内在规律。他一方面把黄梅戏艺人集中起来办培训班,“改人、改戏、改制”;另一方面,让艺人当团长,仍然以经过历史打磨的传统剧目为基础,进行总结提高。他还组织专家对唱腔音乐配器进行优化,又组织力量对相关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收集整理。

他高度重视艺术人才。首先是充分尊重老艺人,同时吸收和充实了作曲、编剧、配器等人才。而且在发挥老艺人作用的同时,注重培养新人。这个传统在安徽一直传承至今。

桂林栖对待黄梅戏的态度与对待“包产到田到户”的态度是一致的,同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样具有遵循内在规律的科学精神。他所推动的黄梅戏勃兴与坚持认为“包产到田到户”是符合实际的,都体现了他的人格力量,这些都载入了史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来源:《学习时报》时间:2017-09-22  版次:第4版  版名:领导论苑  期号:总第1059期 作者:尹汉宁

尹汉宁著。 简约言说 千字文八十五篇[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8.07.

第221页 桂林栖的戏曲情结与人格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尹汉宁在省委党校中青班(宣传文化类)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7月5日)

摘选“桂林栖与黄梅戏”部分

1.一个人与一个剧种——桂林栖与黄梅戏。

桂林栖是湖北黄梅人,参加革命比较早,1938年底当了地下党的黄梅县委书记,后来长期在安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安庆地委书记。1952年当了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后来做过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常务书记,再后来,由于坚持真理受到错误批判,离开安徽,任唐山铁道学院副院长。“文革”中惨遭迫害,1971年去世,年仅58岁。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安庆。第二天,桂林栖就派解放军战士把安庆城里城外演黄梅戏、唱黄梅调的艺人全部请回来,组建了黄梅戏剧团。那个时候中央有指示精神,对旧艺人要进行思想改造。桂林栖积极推动“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1952年8月,桂林栖把黄梅戏艺人全部集中在一起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培训班”,通过转变作风,深入生活、坚持探索,实现了对民间艺人的思想改造。

同年,华东区文化部邀请黄梅戏访沪演出。

在桂林栖的领导和安排下,组织了一个联合赴沪演出团,首场演出便轰动了华东区和上海文艺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黄梅调,一时传遍了上海的街头巷尾。195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再度赴上海演出,《天仙配》等剧目大获成功。后来,在桂林栖的推动下,《天仙配》、《女驸马》等被拍成电影,使黄梅戏从仅限于一个很小区域的地方剧走向全国甚至走向海外,成为深受华人喜爱的戏剧。

桂林栖成就了黄梅戏的传奇。可能人们会记住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很多故事,记住他作为党政领导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卓越的文化领导者,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是真正的大艺术家。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编. 《2013年湖北宣传年鉴》 2014

尹汉宁,曾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