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词解】

[1]客气上逆:客气,指邪气。客气上逆,即胃虚气逆。

【解析】

伤寒或中风,为病在表,本当汗解,若用下法则误也,故日“反”。下后损伤中气,外邪 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遂成痞证。 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 不得腐熟而下注,故其人腹中雷鸣有声,下利日数十行而“谷不化”:胃虚气逆则干呕、 心烦 不得安。 此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虚弱较甚,水谷不化之证,治当用甘草泻心汤。 如果医者见 心下痞硬满,心下之实邪未尽,复以下之,以致脾胃之气更虚,中焦升降愈复逆乱,浊气因虚 上逆更剧,故心下痞硬更加严重。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是自注之 文,说明“其痞益甚”之因,其并非肠胃实热阻滞,而是脾胃气虚,虚气上逆所致。 此时仍当 用甘草泻心汤补中消痞止利。

【方义】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重用炙甘草,并以之名方,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为方中主药:佐人参、大枣,更增其补中之力: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合而使脾胃健而中州得复,阴阳调而升降协和,则痞利干呕诸症除。本方煎服法同半夏泻心汤。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治法:补中和胃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