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府兵制从西魏创始,中间经过北周和隋朝,至唐朝到达全盛时期直至被废除。府兵泛指将军府、都督府或其他军府的兵,府兵也可以通称为属于军府的兵,《晋书·刘弘传》有一些关于府兵的只言片语“墨祬率府兵讨励。”而刘弘当时则是荆州刺史兼将军职,这里的府兵则是将军府的府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少帝刘弘

府兵制是一种传统上的世袭、兵农合一的兵制。府兵在农时耕种,农隙时进行操练,这既能提高朝廷的耕作能力,又获得了庞大的军事力量。既然府兵制有如此大的优势,那为什么又会被唐玄宗废除而改用募兵制呢?

府兵制已不再适合唐代

1、府兵制具有一定的民族歧视性

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建立初期只允许鲜卑人参与府兵制,不允许汉人参与府兵制。后来经过北周、隋朝的不断完善,到了唐朝时期,府兵制已经允许汉人参与,但府兵中仍是鲜卑人居多。民族歧视在这个制度中已经根深蒂固,这对于唐朝来说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唐朝的统治者为了稳固其政权,就必须要用其他新的制度来代替它,于是他们选择了募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文泰

募兵制并非是唐朝创立的。募兵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主要以赠与财物、免除兵役等作为募兵条件,没有民族歧视这一概念。募兵制招募到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不会像府兵一样闲时耕种、战时从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募兵制使得将士的战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让募兵的门槛高于府兵制。

2、府兵在多,募兵在精

《后魏书》云: “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可见府兵制的申请条件较低,几乎是人人都可以申请当兵。所以说府兵打仗主要是用了“以多胜少”这四个字。而且府兵的战备武器需要自己准备,自己准备的武器优劣不一,在战场上难免会出现兵器不均的现象。但募兵制不同,募兵不需要进行农业耕种,只需要专心进行操练即可,这使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战斗能力远远超于府兵。还有一点不同于府兵的是,募兵的武器由朝廷分配,这能够使募兵摆脱生产,专心训练,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使其兵力大大增强。募兵的一些制度跟现在的军队制度有些相像,募兵的理念在于“以少胜多”“兵贵于精”。

社会背景选择了募兵制

1、府兵遭到破坏

唐朝初期使用府兵制来管理社会,这也使府兵制到达的鼎盛时期。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原本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由于唐朝中后期边患增加,用兵不断,兵役时间增长,再加上朝廷内部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日益严重,私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导致士兵苦不堪言,无人再愿意当兵。府兵得不到轮换,以致出现了“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现象。

后来,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朝廷不得已停止府兵的征收。这也使府兵制的“以多胜少”中的“多”无法实现,府兵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苦难,这也是朝廷选择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最根本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也府兵,败也府兵

2、社会安定,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此时唐朝存在的时间较久,除了边境的一些战乱以外,社会呈现一种祥和安定的氛围。这也是朝廷招不到府兵的原因之一。国家安定之后,大家都喜欢和自己的家人聚在一起,而不是在战场上拼命厮杀,所以开始逃避服兵役。而且府兵的服役时间较久,从21岁到59岁,这对于要养家糊口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要把自己所有的青春都贡献给朝廷。虽然府兵可以免除徭役,但却还有自备武器、奋战杀敌,很明显弊大于利。战乱时期,当兵是很好的出路,但唐朝身处和平时期,百姓安居乐业,谁还想放弃安定的生活而在战场上拼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玄宗

3、强留府兵,无人耕种

原本的府兵是有一定的轮休时间的,但后来,参战的府兵便被边将强制留下而回不了家,这对于家中全是老弱妇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且还会给唐朝的农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如果社会劳动力长期离开土地去防守边疆,则会造成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的农业荒废。最重要的是,耕种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若无人耕种田地,这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府兵也没有多余的钱财准备武器,在战场上也不能发挥其真正实力,这分明是白白送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兵

4、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府兵从创立初期就带有“地位尊卑”的色彩。唐初,社会对于府兵还是较为尊重的,这也导致“地位尊卑”并没有体现出来,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府兵制的全盛时期。至武则天当权时,府兵则被那些贵族当作私家的下人来使用,这极大地损害了府兵的尊严,也使他们不愿再当府兵,社会对于参军也形成了一定的抵制心理。府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府兵制无法继续走下去。不久后宰相上奏建议停止折冲府上下木契、鱼符,府兵无兵,已名存实亡。这一停用也宣告着府兵制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来率领府兵的鱼符

府兵制本身是朝廷责任的推脱

1、自备武器,负担加重

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些小地主,但仍以农民为主体。服役期间虽然免除兵役,但普通府兵需自备弓矢、横刀、毡帽毡、装等装备,服役途中的粮食也需自备,其余由卫府发放。这些东西虽然对于那些官僚子弟和小地主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打仗本就消耗极大,进入太平时代仍用这种思想管理军队。则会让人产生懈怠的情绪。

2、府兵所依赖的均田制遭到破坏

所谓均田制,即国家招募无土地百姓或流民等,给田耕作,税赋上交国家,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这项制度从北魏到唐朝中期,有效解决了经历战乱后的休养生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均田制

这部分均田制下的农民,在唐朝成了府兵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而均田制又依赖国家对土地的管控政策。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国有土地减少,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均田制也开始瓦解。朝廷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百姓流离失所,而府兵制依附于均田制,均田制的瓦解给府兵制造成了重创,府兵的来源严重短缺,所以说府兵制的瓦解也在意料之中。

3、朝廷将养军队的责任交给士兵

府兵制中的自备武器食物,则是朝廷将养军队的责任交给了府兵每个人的体现。朝廷认为保卫国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便让士兵自己准备军备物资,顺理成章地推卸了本该属于朝廷的责任。唐初的领导者也并未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天下百姓都该为皇家服务,所以府兵自费用的理所当然。直到唐玄宗上位,他才将这项制度进行了改变,让朝廷承担起所有军队的开销。

总结

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在府兵制面临巨大难题的同时,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当宿卫,即采取募兵制。自此府兵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兵农之分自此开始。由于募兵长期在军队作战训练,不再务农,募兵的待遇也有所提高,没有种族尊卑这一概念,不但全家免除辍役,有功时还会赏赐房屋,勋爵等,士气大大提升。一时间人们争相参军,解决了当时朝廷的难题,也为辉煌一时的府兵制带来了真正的落幕。

府兵制的结束意味着朝廷选择了更适合当时社会状况的募兵制,募兵制历经了多代的演变流传至今,经过改变后成为了现在的招兵制度。其实制度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而在于选择适合当时社会背景的,能够在当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制度。这种思路在近现代也有体现,理论固定不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必要的时候进行创新。府兵制的衰亡是多方面的,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晋书·刘弘传》
《后魏书》
《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