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栏语

老师,是心灵的灯塔,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是智慧的引路人,启迪思维,播撒希望的种子。九月谢师恩,礼颂引路人。在这个回报与感恩的季节,大理融媒开设【我是辅导员】专栏,深入探索老师们的日常工作与心路历程,用镜头捕捉他们的辛勤耕耘,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无私奉献。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七期——《李智萍:从乡土走出的乡村教育守望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拂过太邑乡桃树完小的校园,教室里已回荡起读书声。李智萍站在讲台上,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穷人》的世界:“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智萍,这位太邑乡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自2004年起便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在太邑乡己早完小、太邑完小、乌栖完小、桃树完小任教,至今已积累了20年的语文从教经历。她的付出与努力也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州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乡土情怀,播种教师梦

李智萍出生在太邑乡的一个偏远小村——己早。土操场、木黑板,还有那不同年龄孩子共聚一堂的教室,构成了她年幼时求学的画面。代课老师的频繁更迭,让班上孩子们心灵备受波折的同时,也在李智萍幼小的心田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要成为那个坚定而温暖的存在,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启智,拓宽乡村教育视野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话成了李智萍语文教学理念的核心。面对农村孩子知识面相对狭窄的现状,她深刻意识到,提升阅读量,是打开他们心灵窗户的关键。

于是,她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积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每周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阅览室,让书籍成为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她深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支持,让每一本课外书都成为孩子们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李智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情境教学法将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她巧妙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与实践能力,让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生动的体验与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树完小学生 茶晓琦

李老师课前总会在课本上写满批注,她认真负责,和蔼可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我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桃树完小学生 张娇

在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能想起李老师跟她说说,从日常习惯到学习习惯,她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给李志萍的教师节贺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校为家,用爱温暖每一颗心灵

在太邑乡桃树完小,李智萍不仅是9名教师中的一员,更是54名寄宿学生心中的“家人”。她以校为家,几乎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作为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这一原则,给予孩子们无限的宽容、理解、信任与关怀。特别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更是倾注心血,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健康,用爱填补他们心中的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智萍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碰与塑造。放学后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学生宿舍去,像个知心大姐姐一样跟大家聊天谈心,并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努力为他们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她说:“我想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让山里的孩子们借着我的光走出黑暗。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善良,让孩子们借着我的善良,走出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智萍,这位乡村教育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她以校为家,以爱为桥,连接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生命中的引路人,用一颗赤子之心,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希望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她的光亮下茁壮成长、勇敢追梦。

记者:施滢 罗秋爽

编辑:向红玉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 李胜

文明城市建设我知道

问: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您和您的家人在聚餐时会不会使用公筷公勺?

大理市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号召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分餐制、自助餐,鼓励饭店、餐馆等相关行业积极推行使用公筷公勺,提供分餐服务,在饭店、客事办理场所设置“分餐分食,公筷公勺”宣传标语,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丰富多样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成为“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的先行者、宣传者、践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智萍:乡村教育守望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李智萍:乡村教育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