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华,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些东西你帮我保管。它们很重要,里面有些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的秘密。”
1931年,徐志摩意外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北平,震惊了所有人,身为他的好友,凌叔华感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
她想起1925年,徐志摩曾寄给她一个箱子,说里面装着他的秘密。他那双清澈的眼睛透过薄薄的镜片直视着她,神情中带着些许无奈和信任。
他去世后,林徽因找到胡适,拜托他向凌叔华讨要那个箱子,她想看箱子里的日记,那里面,写满了徐志摩不可言说的秘密。
才子与佳人的交汇
徐志摩自幼才情出众,1920年,他结识了林徽因,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林徽因终究选择了梁思成,徐志摩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徐志摩在失意的情感生活中,遇到了另一位美丽的女子——陆小曼,尽管她此时已为人妻、徐志摩也尚未跟张幼仪离婚,但徐志摩还是不顾一切追求她,甚至插足她的婚姻,最终与陆小曼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给徐志摩带来真正的幸福,他时常陷入创作与感情的矛盾中,愈加感到空虚。
凌叔华作为徐志摩生命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虽然没有像林徽因和陆小曼那样,在公众眼中成为徐志摩情感生活的主角,但她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无可忽视。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采斐然,两人并无缠绵的爱恋,却彼此知心,交情甚笃,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凌叔华与他不同,她不被情感裹挟,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在那个混杂了爱与理想的文人圈子里,凌叔华显得格外独立与坚定。
两人时常通过书信交流,讨论文学与艺术的同时,徐志摩也不避讳地向凌叔华倾诉自己的感情困境。
凌叔华每次都会冷静地分析,不带个人情感地给出建议。在这种深厚的友情基础上,徐志摩逐渐对凌叔华产生了深刻的信任,甚至开始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同志”。
八宝箱的托付
1925年,徐志摩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爱情的烦恼与内心的孤寂让他倍感压抑。
他在出国前,将一个装着他日记的箱子寄给了凌叔华。那时他还没有跟陆小曼在一起,箱子里的日记成了难以见人的秘密。
徐志摩信任凌叔华,因此,将这些私人信件和日记交给了她保管,他相信,凌叔华能帮他保守住这些秘密。
凌叔华看着那个箱子,眉头微微皱起。
她明白这只箱子对徐志摩意味着什么。虽然她从未深入参与徐志摩的情感生活,但作为徐志摩最信任的朋友,她没有理由拒绝这份托付。
1926年,徐志摩成功抱得美人归,但并未要回箱子。
徐志摩的去世
1931年,徐志摩准备乘飞机前往北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飞机在雾中飞行时,突然失事。
这个消息传来,震惊了整个文坛,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徐志摩的去世,不仅带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尤其是他生前那些关于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情感纠葛再次成为焦点。
北平的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徐志摩的报道,然而凌叔华始终保持沉默。
这时,林徽因也听说了徐志摩留下的日记,这些日记里或许有她与徐志摩之间的往事。
她决定亲自找到凌叔华,讨要这些日记,以确保这些秘密不会公之于众。
故事的风暴,随着徐志摩的去世,悄然拉开序幕。凌叔华手中的那只八宝箱,成为了这场情感与文学交织的漩涡中心。
“志摩,你到底写了什么?”林徽因喃喃自语,眼中透露出一丝焦虑。无论如何,这些日记她必须看一看。
思索再三,她决定联系胡适,请他出面帮忙向凌叔华讨要这只八宝箱。
几天后,胡适收到林徽因的请求,感受到其中的迫切。他走进书房,点燃了一根烟,慢慢地思考着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他知道,凌叔华与徐志摩关系深厚,而箱子里不仅有徐志摩的日记,还有陆小曼的私密信件。把这些交给林徽因,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波澜。
但考虑到林徽因的请求,他决定亲自去拜访凌叔华。
林徽因的态度格外坚决,凌叔华招架不住,只好交出了部分日记。
几天后,林徽因终于收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八宝箱。她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然而,当她翻阅那些日记时,失望的情绪渐渐涌上心头。
箱子里的日记似乎少了很多,尤其是她最关心的那段剑桥时期的日记,根本不见踪影。她的脸色逐渐阴沉下来,手指不由得在纸页上用力按下,心中满是疑惑和愤怒。
“这些日记肯定不全!”林徽因喃喃自语。她猜测凌叔华可能故意隐瞒了部分内容,尤其是那些涉及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纠葛的部分。
她急忙提笔给胡适写信,请他再度出面向凌叔华讨要剩余的日记。
整个事件在北平的文化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八宝箱风波成了文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那些曾经交往密切的朋友,如今因徐志摩的遗物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感情的纠葛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复杂的冲突。
日记风波的最终归属
经过一番波折后,关于徐志摩日记的风波终于走到了尾声。凌叔华的坚持和林徽因的执着,使得事情的紧张气氛愈加浓烈,直到胡适的再三调和,才逐渐缓和下来。
胡适再度前来拜访时,凌叔华已经做出了决定。
她将手中的日记本轻轻放下,抬头看着站在门口的胡适,轻声说道:“适之,我知道你是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我只希望志摩的遗物不要被曲解,尤其是那些不适合公开的部分。”
胡适点了点头,语气真诚地说:“叔华,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林徽因确实想看看那些涉及她的部分。或许,把剩下的日记交给她,才能让这件事有个了结。”
凌叔华叹了口气,站起身走向书架,从最底层的小抽屉里取出了另外几本日记。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但最终还是将它们递给胡适。
“把这些也交给她吧,不过请转告她,志摩的许多私密情感,是不应该被外人知晓的。”她的声音轻缓而坚定,带着一种告别的意味。
胡适接过日记,感激地说道:“我会的,叔华。你做的已经足够了。”
日记终于全部交到了林徽因手中。那天晚上,她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开了这些珍贵的记录,细细阅读着每一页。
然而,当她合上最后一本日记时,脸上却没有想象中的释然,而是带着一丝复杂的表情。
日记风波的最后结局并没有人们预料中的那般戏剧化。林徽因拿到了她想要的东西,但那个最终的“真相”,却始终没人清楚。
八宝箱里关于陆小曼的那部分,最终被转交给了她,里面的两本日记终究还是回到了她手中。
后来,她根据这部分日记,整理了成了徐志摩的传记。在她晚年时,就靠着这些日记去怀念自己逝去的丈夫和爱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段关于徐志摩的日记风波渐渐被人们遗忘,只有凌叔华依旧保持着她内心的那份宁静,守护着她与徐志摩之间的那份特殊情谊。
凌叔华在徐志摩心中的特殊地位,令他将那些最为私密的日记托付给她,而不是交给曾深深爱过的林徽因或陆小曼。
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徐志摩对凌叔华信任,也映射了他与她之间超越普通友谊的精神纽带。凌叔华虽然没能保留日记到最后,到也算仁至义尽了。
结语
徐志摩的日记风波,伴随着几位民国才女的纠葛,最终化为历史的烟尘。凌叔华最终捧着这些日记,守护了徐志摩的秘密。
她的沉默与坚持,代表着她对徐志摩的理解与尊重,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舆论纷争。无论是林徽因的心慌,还是胡适的调和,背后都交织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终,这些日记成为了徐志摩留给历史的一段隐秘篇章,而那个“小箱子”的故事,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散在人们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
《徐志摩藏书于"八宝箱" 记载与陆小曼林徽因"情事" 》——中国新闻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