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960年,陈桥驿,历史性时刻,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当皇帝,表面很开心,背后一身汗。

今天我被兄弟们穿黄袍,明天给我穿黄袍的兄弟被他的兄弟们穿黄袍,我这身黄袍结果好点儿变成白袍或紫袍,结果差的就是一身血袍。

北宋皇帝们必须要保证自身“黄色”的长久性、稳定性和纯正性,坚决不能染色。

人往往会有一个认知:总结自己成功经验,保证今后持续成功。

对赵家人当皇帝这事儿,赵大和赵二总结性成果:枪杆子里当皇帝,枪在自己手里最安全。

运用到体制上叫做强干弱枝。

具体做法是把能打的部队集中到京城,地方上只留一群弱鸡士兵。

所以从太原到四川顺流到江南,宋军所到,城郭堡垒全部摧毁,士兵全部迁入京城开封。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士兵迁徙活动在北宋发生,各地降兵全部公费获得京城户口。

好景不长,盛筵难再。

赵大意外挂掉,让军事爱好者赵二开始嚯嚯之旅。

两次收复幽云北伐,从周世宗到宋太祖数十年倾心打造从实力到信心完全可以硬刚横行天下的辽国骑兵的北宋禁军被赵二折腾干净。

赵二除了靠驴车跑赢骑兵的辉煌赛跑成绩,荣膺高粱河车神称号外,所有表现一塌糊涂。

柿子都捡软的捏,仗都找不行的打。

看到宋军拉胯表现后,辽国不停入侵河北。

在开封城都能听到辽国铁蹄声的车神,除了备好驴车,也想努力改变局面。他决定在河北与河东构建精锐部队抵御辽军,避免他的驴蹄再次狂奔。

可如果地方出现精锐部队就又重回唐朝藩镇割据老路,于是一个创意性想法出现——地方禁军。

就像唐代宗把神策军定义为野战禁军,北宋地方禁军,即地方建立精锐部队,归中央直属。

如果说禁军集中在京城是物理上的强干弱枝体系,地方禁军的形成则是逻辑上的强干弱枝。

赵二在河北与河东招募士兵,并选拔精锐厢军升级改造,晋升禁军。

河北“骁武”与河东“武清”就是最早地方禁军。

但宋太宗也只是在河北前线搞了地方禁军,东南并没有推行这个政策。

到宋真宗时期,东南则连续建立三支地方禁军,分别是咸平二年归远军,咸平三年骁骏军,咸平六年雄略军。

两个原因使得宋真宗决定在东南打造地方禁军。

首先是向心力问题。到宋真宗时期,东南已经归顺北宋三十余年,这三十年间,北宋对南方减免税赋,并派能员干吏悉心经营,江南百姓对宋廷归属感已经建立。

三十年时间差不多更换一代人,原来所谓的南唐遗民、吴越遗民之类的都成了过去式,新一代江南人也都形成大宋子民概念。

招募当地人建禁军不会出现手上有刀,恢复旧朝的反叛事件。

百姓对宋王朝向心力的凝聚使得宋真宗敢于在东南建立地方禁军。

二是严峻的军事形势。宋真宗继位前几年,辽帝国内部贵族间矛盾很深,处理矛盾一贯做法是把内部矛盾推给外部。

辽国统治者就用打击北宋方法缓解内部矛盾。

于是,数十万宋军精锐部署在河北防御辽军,北宋在河北前线军事压力非常大。

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四川爆发王均叛乱,宋廷只能派禁军入川平叛。

公元1002年,也就是咸平五年,党项李继迁也就是雄才大略李元昊的爷爷,开始创业之旅,在西北不停闹事,宋廷要调拨禁军前往应对。

河北、西北的战事以及国内叛乱,使得北宋禁军应该叫襟军,即捉襟见肘的军队。自安史之乱后,东南成为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京城供给以及各类战事后勤供应,全靠东南,所以必须保证一个稳定的东南,才能使帝国安稳。

此时,宋廷没有力量安排北方禁军屯戍东南,最终选择使用当地人建立东南地方禁军保障东南地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