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背景下,农村地区迎来了许多有文化的新青年,在这潮流涌动中,有的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也有的人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今天要讲的是一位女知青,她下乡后,因为一句玩笑话嫁给了当地的一位贫农,两个三观差异大,从小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俩人,在一起后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结局到底是美满的,还是悲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生土长 勤劳朴实的农民

这位贫农名叫毕振远,出生在河北省沧县阎村,毕振远的父母是当地勤劳朴实的农民,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维持着生活。

近代以来,华夏大地战乱不断,外部有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内部有着军阀割据,国民党挑拨内战。俗话说的好,乱世人不如太平狗,战乱导致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在这乱世中,有的家庭连活着都需要拼尽全力。

毕振远家中条件困苦,一家人生活中连饱饭都吃不上几次,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解放了他们家乡,在划分之时被分定为贫农。

虽说贫农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是没有战乱和强权的压迫,只要勤劳干活,勤俭一点,一家人还是能够吃上热乎的饭菜,日子过得清贫倒也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的毕振远比较懂事,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由于那时候的教育并不普及,像阎村这样的地方,很多孩子长大后几乎没上过几天学,要么继承家里的一些手艺,要么去田里种地。

毕振远也是如此,早早地辍学,跟家里一起在田地里挥洒着汗水,后来成为了生产队的记工员,他没有什么大志向,只要能够平平安安的活着,能够吃饱饭,将来找个女子结婚传宗接代就算圆满了。

不过毕振远不知道的是,他以后娶到的可不是什么普通女子,而是一位从小出生在北京,接受过高等教育,读过大学的女知青

因为赌气和一时地充动 女知青和贫农结为夫妻

那么毕振远是如何与这位女知青在一起的呢?

这位女知青名叫白启娴,出生在首都北京,家境殷实。她自幼好学,还没上学的时候对一些知识就有所掌握,聪明伶俐,同时她人如其名,有着白皙的皮肤,俊俏的小脸儿,周围邻居见到都会不自觉的喜欢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对其也是宠爱有加,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1951年,白启娴来到北京报子胡同小学读书,凭借其开朗的性格还担任过班级的班长,少先队干部,深受老师的喜爱,学习成绩优秀,被评选为三好学生。

小学毕业后,白启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随后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那个年代能够来到大学校园读书,用前途无量来形容毫不为过。

白启娴这位姑娘与当时其他女孩子在性格上有所不同,那个时代大部分女生思想依旧是相对保守的,性格上也是乖巧和老实为主。而白启娴的性格在她的学籍档案中有这么一段话来描述:

“该生在政治上虽然要求进步,不过干劲却并不充足;每当有政治运动或班级运动之时,一般都能参加,不过情绪总不是那么的饱满,交代的任务能够及时完成,却不会主动去......”

通过学籍档案不难看出,白启娴是那种像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大手大脚的性格,除此之外,认识或了解白启娴的朋友还知道,此人是个倔脾气,一旦和人较起劲劲来,不撞南墙死不回头。

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让白启娴选择了一段为所有人都错愕的婚姻。

时间来到1968年,这年的白启娴从大学毕业,响应当时社会的号召,来到河北沧县阎村插队,在大队担任一名宣传队员。白启娴经常在劳动后带着大家一起唱歌,吹口琴,组织文娱活动,后来又去往当地学校,担任一名老师,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教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样接地气的女孩子让当地村民产生不错的好感,没多久她就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左邻右舍的老少爷们、大妈大婶对这个姑娘怎么看怎么喜欢。

有一次,一位村民和白启娴聊天,向她问道:“姑娘,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如果一直呆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会不会耽搁你的前程?”

白启娴听后,对其回复:“我还没有想那么多,来到这里我觉得也挺好的,响应社会的号召,扎根农村。”村民听到后,笑着对其说:“你这口头上的说法那可不实在,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的。”

大大咧咧的白启娴以为是普通的聊天打趣,不甘示弱地向村民问:“那要怎么行动才算?”村民说:“除非你能嫁给我们村子里的男人,那样才算你说到做到,否则不就是来镀金的。”

白启娴被村民这么一激,当即说:“行啊,嫁就嫁,你们能找到合适的人我就嫁了。”说完她就将此事忘在脑后,每天做着自己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曾想村民却将她的话铭记于心,立刻在村子里物色起男子,毕竟像白启娴这样知书达理,能够让村子里的孩子们读上书的人才不可多得,一定要想办法将她留下才行。

没过几天,村民来到白启娴家中,还带来一位长相清秀的男子,此人就是前文提到的毕振远。白启娴也没料到村民竟然真的给自己找来了结婚对象,况且自己还信誓旦旦地那样说,下不来台的白启娴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

而白启娴不知道的是,正式这门亲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不同观念 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不幸婚姻

1972,白启娴正式嫁给了贫农毕振远。原本这位女知青以为,只要毕振远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有上进心,自己和他好好经营还是会让生活变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年轻的白启娴还是低估了两人三观带来的差异,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两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因此经常爆发冲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久而久之,白启娴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婚姻生活,于是向法官提出了和毕振远离婚的诉求。法院受理了案件,没等判决下来之前,白启娴想到自己和毕振远生下的孩子,一想到他们以后的家庭不完整,因此选择撤诉。

但因为生活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白启娴主动提出来到当地中学教书,与毕振远分居相处,丈夫答应。

在一次口角中,与白启娴同在公社执教的一名教师将白启娴的婚姻说成是个“丑(闻)”,这让白启娴感到十分恼怒,当即连写几封信寄给各家报社。

内容中她并没有表示自己的婚姻有多么不幸福,反而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自己是如何与村子中的贫农结合在一起,自己的婚姻生活也很“不错”,告示大家自己是怎样突破曾经的旧传统。

没想到的是,1974年1月27日《河北日报》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为通栏大标题,发表了白启娴的来信。

文章发表之后,其中的内容引来了中央的关注,要知道当时国家号召广大知识分子下乡插队,白启娴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教材,因此将白启娴当作一个榜样,称其为“反潮流的英雄”,成为了全国青年争相模仿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享受着这种殊荣,白启娴的内心被赞美和夸赞所填补,那些曾经受到过的不幸似乎在这一时间段全部忘却,浓烈的自豪感又趋势着她维持着和丈夫的婚姻。

不过这种靠自己“修饰”而来的生活终究是空虚的,虽然大部分人会称赞白启娴的行为,但也有部分同事议论白启娴的过往,觉得她这番作为完全就是为了博眼球,弄虚作假。

同事背后的议论传到了白启娴的耳中,她的内心虽然十分恼火,但是也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确是自欺欺人,时间又过了几年,来到了1981年年末,成熟不少的白启娴认为还是要与丈夫离婚,毕竟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于是乎,白启娴再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求,毕振远也清楚,夫妻二人的感情早已名存实亡,能够维持也仅仅因为孩子们的原因。

毕振远是个豁达的人,他尊重妻子的意见,二人的确不适合在一起生活,于是答应了白启娴的诉求,只要双方共同签署离婚方面的文书,走完法律程序,婚姻状态也就宣告结束了。

白启娴没想到的是,她刚和丈夫谈好关于子女的抚养之事以及开启自己后半段生活的时候,厄运找上了她。

1982年11月9日,这天她忙碌了一天的事务,回到家后疲惫至极,当即躺在自己的床上沉沉睡去,睡前她忘记关掉家中的煤气。

第二天一早,周围的邻居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煤气味,循着味道找去,发现是白启娴家中,正当众人将房门打开,才发现里面的白启娴因为吸入过多的煤气中毒身亡,享年39岁。

谁能想到她的结局竟是这般凄惨,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