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此战歼敌近百万,为何“历史地位”竟远不如三大战役?

在解放战争历史上有一场战役,规模宏大且我军取得全胜,歼敌数几乎达到了三大战役中任意两场相加的总和。但是这一战的历史地位却远远低于三大战役,甚至比“次重量级”的渡江战役、豫东战役都逊色不少。此战就是1949年底歼敌90多万人的西南战役,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了解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判断一场战役的重要性。首先看对全局的影响。49年我军的作战任务分为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四个方向(北方除山西部分地区外,核心区域已基本肃清国民党势力),分别交给四个主力野战军处理。由于国民党军的精华中央军部队损失已经超过150万人,剩余的不足百万且战斗力较差(多为南方新征入伍的,缺少大战经验),所以我军解放全国已经是时间问题。早在48年辽沈战役打完之后,军委对于结束战争的日程判断,就预估在1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在1950年之前。由此可见,49年包括西南战役在内的各个战役,达不到之前辽沈、淮海那样的决战级别,影响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看作战的难度有多大。四川、云南等地的国民党军,没有像北方战场那样积极抵抗。不光没有拼命,其过程甚至多少有点令人意外,我们来看看西南的90多万敌人是怎么被歼灭的。二野是四大野战军中相对人数较少的,进军西南时多少让人有点担心,虽然完成任务可以预期,但是敌军毕竟有百万之众,且地方军阀多,守土意识较强,恐怕将给二野部队造成较大杀死。49年10月打了没多久,我军就发现根本不是预期的那么回事。此时国军因为北方主力连败导致的士气溃散,影响已经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有胡宗南部和宋希濂部的两股中央系部队尚肯略微出力,造成了我军数千死伤,其他的川军、滇军部队忙不迭地投降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9年包括四川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云南卢汉等川滇主要军阀力量都不想和我军为敌,早早便派出内线和我军接洽;而中央系也只有宋希濂、钟彬、李文等部比较顽固,像罗广文、陈克非等兵团都不想打了,跟地方军一样急着转换门庭。当时甚至有两个笑话,一是国军郭汝瑰23兵团的起义,其实是我军地下党(郭司令本人)领导了敌人整个兵团3万多人采取行动,这创造了解放战争中一个另类的纪录;另一个笑话则是西南战役后期,由于起义的敌军太多,几乎都没怎么打仗降兵就满营了,我军收容起来都很困难,再投过来的只能算投诚,而不是全部享受起义待遇。整个西南战役我军以8000多人伤亡的代价,消灭了93万国民党军,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