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汤液经法图”第三阶段研究的第5篇文章,即,《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肝木疾病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的异同点分析。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

第一,“汤液经法图”是五脏虚实辨证体系,而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同样包含了五脏虚实。

第二,“汤液经法图”的辨证论治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历代各家经验的完善。

好,接下来,让我们简单看看这篇文章的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首页

(一)

“汤液经法图”的辨证体系,是五脏虚实辨证,从定义上看,就是肝虚证、心实证、脾虚实夹杂证、肺肾两虚证、肺实合并脾虚证这样的概念。

在这样的概念里,没有直接的气血,没有直接的寒热,也没有直接的阴阳。

很多人说,金老师,应该在里面加上气血、寒热和阴阳。我们的观点呢,首先,既然是传承,我们就把原汁原味的“汤液经法图”传承下来,先不着急加其他概念。其次,虽然没有气血、寒热和阴阳的概念,但是这些中医病生理的因素,已经都融会在“汤液经法图”里面了。

这一点,在《汤液经法图讲记2》里面,明确进行了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液经法图讲记2

但是呢,我们不加,不代表其他人不加。历朝历代都有医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拓展和修改这个体系。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金元时期的张元素,他在脏腑虚实的基础上,分了标与本,加了寒与热,并且撰写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这本书

翻开《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我们就会看到,这本书首先以脏腑定位疾病,即肺、大肠、胃、脾、小肠、膀胱、肾、命门、心、三焦、胆、肝,然后再具体描述每一个脏腑疾病的用药特点,比如:

肺脏用药式,包括气实泻之、气虚补之、本热清之、本寒温之、标寒散之。

胃腑用药式,包括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

肝脏用药式,包括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本热寒之、标热发之。

其他脏腑也是类似。

大家看,这个辨证论治体系与“汤液经法图”的五脏虚实相比,可以说是,更为完善,也可以说是,更为混杂。说它完善,是因为气血寒热进来了。说它混杂,是因为在这样的辨证论治体系里,虽然每一个脏腑都有虚实,有寒热,也有标本,但是这些概念并不是以严谨的排列组合关系出现的,而是根据作者张元素的主观经验随意组合出来的。

比方说,张元素对虚实的运用就比较随意,要么以脏腑虚实出现(例如胃虚、肠实),要么搭配寒热(例如实热、虚寒),要么搭配其他概念(例如气虚补之、火实泻之、神虚补之)。

用语是丰富了,但客观逻辑性明显打折。

又比方说,肺脏用药式里有本热、本寒和标寒,但是却没有标热。

当然,张元素对没有标热进行了解释,他说“不言标热者,肺主皮毛,邪气初入,则寒尤未变为热也”。

呃,邪气,外感六淫,本身就,有寒有热吧……所以,依然让人迷惑。

总而言之,《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拓展了脏腑辨证体系,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困惑。这就是完善五脏虚实辨证体系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这本书,就要学习其中的机遇,理解其中的挑战。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个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元素像(图源网络)

(二)

当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列出的脏腑很多,我们这篇文章只是选了“肝”项下的内容来研究。研究的维度,一个是症状,一个是治疗药物。

研究第一步,收集数据资料,进行语义拆分和标准化。

语义拆分指的是,“目赤面青多怒”这样的记载,就分为“目赤”、“面青”和“多怒”3个独立的症状概念。

标准化指的是,“芎䓖”规范为“川芎”,“芍药”规范为“白芍”。

数据预处理后,我们得到《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关于肝病的24个症状和治疗肝病的76个中药。

研究第二步,将这24个症状与《辅行诀》的肝木病证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在24个症状概念中,两者完全相同的有9个,近似相同的有8个,完全不同的有7个。也就是说,《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70%以上的肝病症状,符合《辅行诀》对肝木虚实病证的认识。

当然,完全不同的7个症状里面,也有可理解的情况。比方说“面青”这个症状,虽然《辅行诀》没有,但是《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到“病在肝则脉弦面青”,所以,这依然是指向肝木的临床表现。

研究第三步,将76个中药按照药味分布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在这76个中药里,如果把复合药味计多次,那么,带有辛味的中药有36个(单一的辛味中药,以及辛酸、辛甘、辛咸、辛苦中药全部纳入,下同),带有酸味的中药有17个,带有甘味的中药有9个,带有咸味的中药有29个,带有苦味的中药有25个。

我们把这里面的36个辛味药、17个酸味药和9个甘味药加起来,再剔除重复出现的,就会发现,在76个治疗肝病的中药里面,54个中药至少包含辛味、酸味或甘味中的一种,占比为71%。

也就是说,《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记载肝病治疗用药的71%,符合“汤液经法图”辛补肝、酸泻肝和甘缓肝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药(图源网络)

当然,还有不少中药不符合。

原因在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的肝病治疗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母子脏的症状和治疗用药。比方说,“癥瘕”也出现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肝病症状表现中,但很显然,癥瘕的治疗需要咸味药软坚散结的作用,这不是肝木疾病的本脏病,而是心火疾病的本脏病。

好,这就是这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得到,无论症状还是用药,《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与《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具有大约70%左右的相符度。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就是这么个客观数据。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运用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来完善“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体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可利用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图源网络)

抛开文章本身,从另一个角度看,《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不仅反映了张元素进行脏腑辨证论治的主观经验,其实也反映了目前脏腑辨证的实际情况。那就是,我们并没有严格按照脏腑去进行四诊信息的分类,我们也没有严格按照脏腑去选药配伍,我们很多时候,是把不同脏腑的事情混在一起说。

这就是目前辨证论治体系与“汤液经法图”不能完全匹配的根本原因,“汤液经法图”没有错,只是后学淡忘和混淆了真正的五脏辨证逻辑。

浆糊由此形成,愈演愈烈。

所以,现在的很多大数据研究,既不去分辨,也不去甄别,汇集更多的浆糊,希望得到清澈的水源。这条路能不能走通,不知道。

我们想走的,是另一条路,从一开始就去分辨和甄别,把不同脏腑的症状表现和临床用药,分门别类搞清楚。搞清楚以后,再说复杂病证和组方配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