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一个人的葬礼竟能让盗墓贼立下特殊规矩!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又为何能让盗墓贼闻风丧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名臣包拯的传奇人生。”

包拯从政履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包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养成了勤奋好学、刚正不阿的性格。他先在家乡的“僧舍”“香花墩”读书,后来随父亲在官府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朝廷开科取士,包拯为了能够在家照顾父母,放弃了这次机会。天圣五年(1027 年),包拯得中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在建昌县(今江西永修)担任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家照料父母。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的孝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包拯的从政经历丰富而坎坷。他曾历任多个官职,以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著称。他在地方为官时,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触犯法律,都一视同仁。他曾弹劾过许多不法官员,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定元年(1040 年),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盛产砚石,早在唐代端砚即负盛名,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代规定每年都要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而历任知府为了中饱私囊,往往在定量之外要增收几十倍的砚石。包拯到任后,严令按照进贡数量制作和征收砚台,自己在离任时也未带走一方砚,深受百姓称颂。

庆历五年(1045 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在辽朝期间,他仔细观察当地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情况,回朝后根据自己的观察,上书建议朝廷挑选平时就熟悉边关事务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挑选,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为北宋的边防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皇佑二年(1050 年),包拯由三司使改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对政令得失、大臣好坏,都敢忠言直谏。例如“六弹张尧佐”事件,张尧佐为张贵妃伯父,无真才实学,却极善投机钻营,讨好仁宗,被授四项要职,使满朝皆惊。包拯尽力规劝,最终仁宗免去了张尧佐的景灵官使和宣徽使两项要职,同时还规定了凡是后妃家庭成员,今后不得担任国家的军政要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佑元年(1056 年),包拯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他改革诉讼程序,撤销了“门牌司”,让百姓可以直接上堂投诉申冤。开封府城内的惠民河因达官贵人在两岸修花园、筑亭榭,占用地皮,使河道越来越窄,越淤越浅,洪水暴发时市民深受其害。包拯下令拆除两岸私占土地的建筑,以疏通河道,经过验审地契,发现许多是伪造的,他不管是什么人以伪造地契所建造的建筑,一律拆除,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和城市的安全。

嘉佑三年(1058 年)六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后上奏请立太子,对朝廷的稳定和传承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他还建议裁撤内侍,削减浪费开支,整顿各路监司,御史府可自行推举属官,同时缩减休假日,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实行。在他担任三司使期间,包拯特意设立了市场,使得民众能够安心交易。他关心民生,对于许多官员负债累累、逃避缧系并拘禁其妻子和子女的情况,包拯都予以释放,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包拯21口疑棺事件

1062 年,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去世,让百姓们悲痛不已。为了防止盗墓贼盗挖他的坟墓,包拯的家人在他出殡时,安排了 21 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这样做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了迷惑盗墓贼,让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包拯墓在哪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包拯家人对他的敬重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的去世,也引起了皇帝宋仁宗的高度重视。宋仁宗对包拯的忠诚和正直给予了高度评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宋仁宗对包拯的离世深感惋惜,他下令厚葬包拯,并对包拯的家人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盗墓贼们看到包拯出殡的场景,被包拯的清廉和正直所震撼。他们立下规矩:绝不盗挖包拯的墓。在盗墓贼们看来,包拯是一位清官,他的墓中不会有什么贵重的财物,而且盗挖他的墓会遭到天谴。因此,他们宁愿放弃盗挖包拯墓的机会,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

包拯墓的发现

包拯墓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直到 1973 年,在合肥东郊大兴集被发现。经过考古发掘,包拯墓中出土了一些文物,如墓志铭、瓷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包拯的生平事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的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儿子包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包绶的墓志铭中写道:“公生平清苦,历官二十余年,未尝营私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包家世代相传的清廉家风。

包拯的一生,是清廉公正的一生,是铁面无私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那21口棺材的谜题,不仅是对盗墓贼的一种警示,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廉公正、不畏权贵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