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10月7日,嘉和生物发布公告称,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公司名称变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业内人士认为,合并后,嘉和生物解决了资金困境,亿腾医药则通过“借壳”完成了上市。事实果真如此吗?

嘉和生物股价上涨仅维持了一天

10月7日,港股上市公司嘉和生物发布要与亿腾医药合并的消息,截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上涨超过40%。然而,仅仅一天后,亦即10月8日,截至收盘,嘉和生物的股价下跌15.81%。

在发布合并消息前,缺钱或是嘉和生物逃不开的困境。根据嘉和生物财报,截至2024年6月底,嘉和生物亏损1.26亿元。自2020年上市至今,嘉和生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底,嘉和生物的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66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其结余现金变为10.27亿元。

该公司对外称,公司资金能够支持正常运营。但是根据财报,2023年,嘉和生物的员工从264人缩减至104人,裁员比例超过60%。

有投资者称“嘉和生物把自己卖了”。根据嘉和生物的公告,合并完成后,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合并后新公司的股东将包含高瓴、淡马锡、奥博、红杉等知名投资机构。

就公司资金压力问题,记者向嘉和生物咨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合并前,嘉和生物仅剩7亿港元市值,在资本市场已不具备融资能力。通过合并方式成立新公司,既从外部获得了研发资金,也不用过度消耗自身现金,还保留了管线的部分收益权,一举多得。

在公告中,嘉和生物称,亿腾医药具备完善的商业化平台、稳健的财务业绩,也拥有行业领先的销售及营销网络。资料显示,2024年8月,嘉和生物称旗下产品CDK4/6i商业化在即,并表示,公司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商业化团队来保证CDK4/6i商业化的成功。亿腾医药有能力支持协同管线的未来商业化。

有投资机构分析师称,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两家企业通过资源互补,各取所需,或是未来生物医药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新路径。

那么,亿腾医药看中了嘉和生物哪一点呢?

四次递表均未上市的亿腾医药要圆梦了吗

资料显示,亿腾医药与嘉和生物合并前,已经四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但均未成功上市。

有保荐机构从业人员向记者解释,企业多次递表未能成功上市或是因为市场给予企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太低,或是市场认为企业自身资产质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等。

目前,亿腾医药的三款核心产品稳可信、希刻劳及亿瑞平的收入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0%。但是,这三款产品均是亿腾医药从礼来、GSK收购而来,并非公司自研。

另外,根据亿腾医药的公告,截至2023年4月30日,公司的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超过20亿元。其在招股书中写明的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方面,第一条就是“偿还部分未偿还银行贷款”。

上述保荐机构从业人员表示,部分上市公司丧失了在资本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但是其已上市的身份仍有价值。未上市的企业通过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取得已上市企业的控股权,就能快速进入资本市场。

上述投资机构分析师还表示,亿腾医药选择借嘉和生物的“壳”上市,可以更快进入资本市场,规避自身IPO的不确定性,更快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嘉和生物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市场基础,与亿腾医药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性。

或成港股18A首笔借壳上市案例

据悉,嘉和生物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这是港交所设立18A规则以来,第一个反向收购(借壳上市)案例。

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规则后,大量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目前,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市场遇冷。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在港股市场上64家生物医药企业中,仅4家企业的股价在发行价之上,其余均面临亏损、融资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合并前,嘉和生物或为融资绞尽脑汁。资料显示,嘉和生物在港股市场上市前,沃森生物曾用2.92亿元拿下嘉和生物63.48%股权。后来,沃森生物将这部分股权转让给高瓴等投资公司。嘉和生物在港股市场上市后,其股东变动频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股份合并构成反向收购,新成立的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需提交新的上市申请。

亿腾医药与嘉和生物的这笔交易能走多远,业内人士议论纷纷。有投资者认为,资本市场会对新公司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目前,资本市场对嘉和生物的态度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嘉和生物在公告中也提出,亿腾医药已通过一系列交易收购跨国公司的生产平台、全球供应链及制药技术。董事会预计,这对公司核心产品的商业化生产供应至关重要,为扩大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有投资者认为,亿腾医药自身也有未商业化的产品,未来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嘉和生物目前没有一款产品上市,合并后,其在研管线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