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台宗的教义,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五时八教,止观双运,本篇文章中,只着重介绍五时。五时,是天台宗将佛陀的一代教法,按照说法时间的顺序进行五个阶段的归纳总结,名称的确立或按照大小乘经典,或按照地方,以此建立相应的名相。宋代孤山智圆法师做了个《五时颂》,以偈语的方式说明五时,文如下: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年(或云“共八载”)。

五时之最初,首先是华严时。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佛在菩提树下初证正觉,在三昧中,为诸大菩萨说《华严经》,也就是“华严最初三七日”。

华严经》,根据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以及其他经论的记载,是龙树菩萨入龙宫,发现有上、中、下三部(也称广、中、略三本)。《西域记》说,上本《华严》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也就是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那么小的颗粒,一粒微尘算一首偈颂,一首偈颂或五言或七言,四句为一颂。想想这偈颂的数量就已经非人脑可以思量了。品的计算方法是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小世界,一四大部洲磨成的微尘数,一粒微尘算一品,这么算,品数也不是人力所能及。因此,龙树菩萨觉得,上本《华严》不是阎浮提众生的智慧所能接受,为此默默地将上本华严依旧放在了龙宫。

中本《华严》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颂”,分“一千二百品”,龙树菩萨看完了,他觉得自己虽然有能力看,但世间人的智慧,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数字,不能跟上中本《华严》的智慧,担忧遭后人毁谤,依然是看完后就放下没带出来。下本是略本,有十万偈颂,四十八品,龙树觉着很不错,符合我们的根机,就将之带了出来,传入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严经》在中国的翻译,第一次是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佛陀跋陀罗(汉译觉贤)三藏法师在建康道场寺,由皇帝下诏翻译《华严经》,佛陀跋陀罗是主译,执事有上百人,费时四年译成,共六十卷,三十四品。龙树菩萨带出的略本原有四十八品,这里少了十四品;且原本分七处九会,译本只七处八会,少了一会。这是最先翻译的《华严经》,俗称六十华严或晋译华严。智者大师当时看到华严就是这一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诃止观》中,所引用的都是六十华严的经文。现如今,我们三皈依中念的:“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出自六十华严的《净行品》,而“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名句,也是六十华严中出的。

第二次翻译《华严经》是唐朝武则天时,武则天信佛,礼法藏大师为师,赐号贤首,称贤首国师。武则天请贤首国师讲《华严经》,觉得晋译华严不是很完整,有些文字不够理想,得知于阗国有全本《华严经》,于是就备好礼物,派遣人去迎请全本《华严经》及精通华严的实叉难陀法师来到中国。实叉难陀翻译《华严经》费时四年,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比六十华严多了一会。译出后,武则天非常开心,尊敬异常,特别作了一首偈颂赞叹,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三次翻译华严,是唐朝徳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印度来的般若三藏译了《四十华严》。这部经文详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实际上是晋译和唐本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的内容,只是更为详细。四十华严前三十九卷与前两译的入法界品相同,第四十卷是《普贤行愿》,为前两本所缺失。所以,后人流通的《八十华严》,就将普贤十大愿附后,成八十一卷。弘一法师研读《华严经》,认为最好读《八十华严》读到五十九卷,《离世间品》读完,换读《四十华严》,共九十九卷,这种读法,在中文《华严经》里算是最为周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台五时所指的华严时,教义上就是指《华严》顿教的思想。平素习惯说,“三七日中说华严”,但是根据古德的说法,认为第一个七日开演前五会,包括到兜率天讲十回向;第二个七日在他化自在天讲《十地品》,直至《离世间品》;而第九会是第三个七日以后说的,所谓三七日后,可能是成道十年乃至二十年后才说,因为《入法界品》的序分中,已有舍利佛、目建连等尊者出场,而舍利佛、目建连是释尊成道五、六年后才出家,既然《入法界品》中有提及,可见这一品是以后所说。有人认为第九会是般若时那段时间里讲的,因所说教理与华严部相同,就被收纳到华严了。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定论。

以上是为五时之华严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普陀山佛教协会,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