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

自古山东多义士。1907年10月29日,一个山东义士因为秋瑾之死而以身相殉。他的名字叫李钟岳,是安丘县辉渠乡谋家河村人。

清朝末年,革命思想在国内得以广泛传播,许多革命团体应运而生,光复会就是其中之一。光复会又名复古会。1903年冬,由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筹备。

1904年初,陶、魏回上海与蔡元培会合;当年11月,以龚宝铨(章太炎长婿)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1904年冬,徐锡麟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成为首批成员。

1905年,徐锡麟介绍秋瑾入会。当时,光复会骨干除了前面这些,还有章太炎、张恭、徐顺达、赵声、柳亚子、陈去病、熊成基等。还有鲁迅。尽管对于鲁迅是否加入过光复会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包括鲁迅当年的同学、同事、挚友与学生,如许寿裳、沈瓞(dié)民、胡风、冯雪峰等人,也包括许多鲁迅研究专家,大都认为鲁迅是光复会的人。

光复会的早期领导是蔡元培、章太炎,后期主要是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一直在海外活动。在清末的革命阵营中,盛行用暗杀满族权贵和地方大员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光复会也将暗杀作为推动革命的主要手段。

秋瑾(后排左二)在日本组织男女平等的共爱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后排左二)在日本组织男女平等的共爱会

秋瑾,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籍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秋瑾父秋寿南,官至湖南郴州知州。

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1896年,嫁给双峰县荷叶镇神冲老铺子的王廷钧。在双峰荷叶,秋瑾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个孩子王沅德。1900年,秋瑾随丈夫赴京任户部主事(办事员);不久,因八国联军入京,回到家乡。次年,生第二个孩子王灿芝。1903年,王廷钧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并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在东京,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和《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陈撷芬发起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共爱会”。此外,她还参加了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在上海由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应清廷要求、出台《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1906年秋瑾愤而回国。此后,她曾先后在浙江绍兴明道女学堂和湖州南浔的浔溪女校任教。

1906年冬,秋瑾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袖在上海集会,密议在浙江、安徽两地举行起义。他们约定,由秋瑾负责组织浙江起义、徐锡麟负责发动安徽起义。待夺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后,建府南京,而后向四周各省发展。

1907年正月,秋瑾在家乡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任大通学堂督办(校长),主持校务。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

秋瑾到大通学堂后,为了积蓄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成员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织“光复军”,并计划7月19日和徐锡麟同时举事。

秋瑾(后排左二)在徐锡麟、蔡元培创办的绍兴明道女校中任教体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后排左二)在徐锡麟、蔡元培创办的绍兴明道女校中任教体操

不料,同盟会会员叶仰高回国后在上海被捕;由于叶和浙江光复会的吕熊祥相熟,了解一些情况,所以革命党人的名单被泄露。两江总督端方得到名单后、电令安徽巡抚恩铭拿办。此时的徐锡麟已通过自己的表叔、前安徽巡抚俞廉三的介绍,取得了现巡抚恩铭的重用。他拜恩铭为师,被恩铭视为亲信,任安徽巡警尹、兼任巡警学堂会办。

恩铭接到电令后,召徐锡麟计议。徐锡麟见自己的别号也赫然在列,遂决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举义。不料恩铭这天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之下,徐锡麟只得将起义提前到6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后失败。1907年7月7日,徐锡麟被清廷杀于安庆抚院门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时年35岁。

随后,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侄曾孙)闻讯,急电绍兴知府贵福,立即查封绍兴大通学堂,拘捕徐锡麟同党秋瑾。由于大通学堂校址在山阴县(绍兴),贵福便令山阴县令李钟岳查抄大通学堂。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李钟岳对秋瑾的才识早有耳闻,常以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孩子,于是“事变虽起,犹思竭力保护之。”

山阴的士绅也深知李钟岳爱护地方之苦心,数十人相聚县署,恳求保全。李钟岳说:即诸君不来,我亦决不能鲁莽从事。他立赴府署,向贵福陈述“该校并无越轨行动,不可武力摧残,惊动地方;容俟暗中调查,是否确实,再定办法。”

贵福心虽不悦,但也未十分拒绝。李钟岳回山阴后与众士绅商议,一时苦无善策,只有按兵不动,拖延时间,好让该校师生逃走。

1907年7月13日,贵福传李钟岳至府署:“府宪命令,汝延不执行,是何居心?限汝立即率兵前往,将该校师生,悉数击毙,否则我即电告汝与该校通同谋逆,汝自打算可也。”然后,将浙抚催促电令甩给李钟岳,拂袖而去。

秋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瑾

李无奈,回署告诉诸士绅:“情势至此,我已不能阻止,惟尽力之所至,少伤民命耳。”当日下午四时许,在贵福的监视下,李钟岳会同抚标兵管带率新军300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抚标,是各省巡抚直接管理的军队。

为避免士兵开枪伤人,李钟岳故意走在最前。进入学堂后,他下令不许乱射,只许捕人。秋瑾、程毅等师生8人被捕,押至县署。贵福命令将“人犯”提至府署,与会稽县令李瑞年、山阴县令李钟岳连夜进行“三堂会审”。

大堂上,秋瑾神色自若,坚贞不屈,只承认自己有家庭革命、夫妇革命,否认参加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贵福无奈,只好命李钟岳将秋瑾等人押回山阴县署继续审讯。第二天上午,贵福又命李钟岳查抄秋瑾的娘家。

为了避免查出秋瑾革命的证据和连累更多人,李钟岳故意不让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楼,结果无获而归。1907年7月14日下午,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他不忍对秋瑾下毒手,稍加审问后,便令文案将程毅等7人带到公堂审讯,自己为秋瑾设座,同其单独交谈。

二人对谈后,李钟岳让人取纸笔给秋瑾,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广为后人传颂的绝命诗句。这一诗句原本出自清代陶澹人(即陶宗亮),不过,是因为秋瑾才广为世人熟知的。

李钟岳夸赞女士书法之工,秋瑾说:“未见过帖,字实不能写,文章是能作几篇的。”于是,李钟岳又让秋瑾作文,秋瑾说多年不用毛笔,书写不惯,李又另给墨水钢笔和英文练习簿。

秋瑾提笔立成千余言,主要陈述其生平历史和申诉此次被捕之冤。整个“审讯”过程持续两小时之久,室内寂静异常,形同会客。此情形被密探报于贵福,贵福大怒,气势汹汹地责问李钟岳:“为何不用刑讯,反而待若上宾?”

李钟岳则以“均系读书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证据不足,碍难用刑”来辩解。贵福见李如此立场,知道审不出什么结果,便于晚间亲去杭州,面陈浙江巡抚张曾扬,谎称秋瑾已承认密谋革命。张曾扬不加复查,立即拟写了“就地正法”的手谕。

1913年,绍兴剧场公演《秋瑾》的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绍兴剧场公演《秋瑾》的宣传
李钟岳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钟岳画像

深夜,贵福赶回绍兴府署召见李钟岳,出示了张曾扬手谕,令其立即斩杀秋瑾。李钟岳仍据理力争道:“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贵福厉声训斥道:“此系抚宪之命,孰敢不遵?今日之事,杀,在君;宥(yòu),亦在君。请好自为之,毋令后世诮君为德不卒也。”

李钟岳知已不可以再争,怏怏返回县署,思忖良久,终无两全之策。待子夜已过,至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点,执刑任务已不容再缓。于是,李钟岳将秋瑾提至大堂,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

说完,这个父母官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李钟岳征询女士还有何要求,秋瑾对这位父母官的暗中保护深表感激,并提出不要枭首、刑后勿剥衣服等要求。李钟岳答应了她的要求。凌晨四点,在贵福心腹的监视和催促下,李钟岳被迫押秋瑾步行至绍兴轩亭口赴刑。

贵福对李钟岳袒护秋瑾、屡屡抗命的行为极为不满,处决秋瑾后立即电奏浙抚张曾扬,历数李钟岳在秋瑾案中的消极表现。未过3日,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犯罪”被革职。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

李钟岳愧疚地对送行的人说:“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李钟岳离职后寄住杭州。在杭州,他终日闷闷不乐,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对秋瑾之死深感内疚。

他经常独自一人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注视默诵”,并对此泣下,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以至七八次的地步。闻者皆慰藉李钟岳,但李钟岳在良心的自责下始终不能释然,并渐萌殉身之念。

他先是几次自杀未遂,一次跃井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现。家人防范,不敢远离,但他死志已决。1907年10月29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

李钟岳自尽的消息传出后,浙江士民无不哀痛惋惜。杭州城乡士绅前往吊唁者三日不绝。上海《中外日报》《申报》《新闻报》等媒体争相报道,一时舆论哗然。社会各界纷纷谴责绍兴知府贵福与浙抚张曾扬。上海还将秋瑾一案编成新剧《六月雪》演出,为秋瑾和李钟岳鸣冤。自此,秋瑾的革命事迹得以广泛传播,张曾扬和贵福落得身败名裂。

后来,鲁迅先生以秋瑾为原型,写了那篇著名的小说《药》。辛亥革命成功后,褚慧僧先生与秋瑾生前挚友吴芝瑛、徐寄尘女士,于1912年在西子湖畔、修建了秋瑾墓和鉴湖女侠祠。修建时,为纪念李钟岳保护秋瑾和为秋瑾殉道的悲壮义举,大家将李钟岳的“神位”祀于祠中,上题“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书“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在李钟岳的老家,《续安丘新志》有载:李钟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此后,李钟岳与秋瑾两位志士的事迹并垂青史,秋、李两家,也成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