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人的军事能力无疑极为出色,更关键的是此人极具政治头脑,最后做到了辅政托孤重臣,而历经三朝不倒就是依靠其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可惜的是,子孙无能,最后家败人亡。

李勣这人仔细想想真挺有意思,这辈子三度改名,原名徐世勣,后赐姓李,改叫徐世勣,李世民登基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改叫李勣。去世之后,因孙子徐敬业造反,被武则天剥夺姓李,恢复原姓徐。李勣地下有知,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叫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勣并非大唐嫡系开国将领,投靠大唐的时候,大唐都开国了,这也是为何李勣虽然战功赫赫,凌烟阁却只能排名第22位,在此之前,李勣都两易其主了,虽然都不是李勣主动的,但其政治操守颇为外界质疑,但这恰恰是李勣头脑清醒的体现。

李勣出身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但其家乐善好施,所以在滑州卫南县一带颇有名气,李勣少年之际好勇斗狠,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现在看就是一个少年古惑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隋末天下大乱,家族自然被乱民所破,在这种情况下,十七岁的李勣就近参加了翟让的瓦岗(滑县)军。成了一个原本自己痛恨的“反贼”,李勣年轻时以勇猛著称,不说是所向无敌,但也算得上是勇冠三军,所以很快就成为瓦岗军主将单雄信的心腹。

当时,瓦岗军实际话事人李密率领的瓦岗军主力与占据洛阳的王世充相持。李密心腹王伯当对多次鼓动李密反水杀掉翟让,成为瓦岗军真正的老大,李密在大业十三年在占据兴洛仓之后,在自己的营帐中,秘密斩杀翟让,同时杀掉了他的哥哥翟宽以及部将王儒信。徐世勣被混乱的士卒砍了一刀,受了重伤,李密立即制止了,才免于死亡,随后李密都亲自到翟让的各个兵营,向他的将士们通报了情况,稳定住了局面,随后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看上去局势稳定,但暗地里已经出现难以磨灭的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勣伤情好转后,率军镇守黎阳,这里是重要的粮仓,为各方诸侯必争之地。李密杀掉翟让之后,就再也没有当年的运气,此后频频失策,先后败于宇文化及和王世充两股势力交锋,最终高开低走,瓦岗军也分崩离析,此时单雄信投靠王世充,李密投靠李渊,虽然在此期间,单雄信多次写信让李勣到洛阳,原为瓦岗军一员的魏徵身在唐营,他也写封信给李勣,让他投唐,可二十多岁的李勣不为所动,他正在观望政治局势,无论投谁,他都要取得最大价值。

李勣权衡利弊之下,决定投降唐朝,武德元年,李勣命郭孝恪奉表入朝,将黎阳等地的户口造册送交李密,再通过李密献给李渊。由此可见,李勣还是挺有良心的。李渊得知消息之后,大为感慨:“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一个纯臣啊!”于是,赐其国姓李氏,命他经略虎牢关以东的地区。而李勣这么干,不是对李密有多好,而是为了向李渊显示自己的忠诚,乱世之中,李勣知道老板最看重的就是忠诚。果然,李渊对李勣的做法十分满意,认为这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李密背信弃义,而今投降唐朝,尽管与李渊同为关陇贵族,但并不被李渊所喜,最后李密就因不满降唐后遭受的冷遇,图谋叛唐,与王伯当一同被处死。李密刚死,李渊命人带着李密的首级去召李勣入朝,实际上就是想考验一下李勣。

李勣看到李密的首级后痛哭失声,上表恳请李渊让其收葬李密的尸身。李密送葬那天,李勣与归降唐朝的瓦岗军旧将身着丧服,前去相送,从此,世人皆知李勣为人忠贞。李勣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李渊的信任,不想后来又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军的另一名大将单雄信,兵败被李世民所擒,最后要开刀问斩,李勣得知消息之后,找到李世民,自称愿以自己的官爵为代价,为单雄信求情,李世民没有同意,临刑之之际,李勣用刀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块肉,对单雄信说:“就让此肉随兄入土,也算是我没有辜负当初的誓言。”单雄信听了,吃下李勣的肉,慷慨赴死,之后李勣按照约定,抚养他的儿子。

隋末唐初,群雄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武将四处投靠并不稀奇,而忠诚是这种时局中最稀缺的品质。李勣几经辗转,甚至在归唐后还曾短暂投靠过窦建德。但在对待李密、单雄信之死时,李勣表现出了难得的忠义品质,这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使他在唐朝有了一席之地。这些事情应该是李勣本心,并不是演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李勣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辅公祏等人,到武德四年,大唐终于一统天下,李渊为此以李世民为上将,李勣为下将。《旧唐书》记载,“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

英国公李勣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唐朝初年数一数二的名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曾经派人密访李靖和李勣两大军方代表,希望得到他们的协助。《旧唐书》说,李靖和李勣选择站队秦王这一边,并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而《新唐书》却说二人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态度中立,当时,李靖守灵州,李勣守并州,二人都没有在长安,无法决定玄武门之变的成败,所以没有贸然站队。新唐书的说法还是靠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刚刚继位后,拜李世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 贞观三年八月,李世民决定对东突厥发兵,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十一月,李勣出任通汉道行军大总管,与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统率十几万军队,配合李靖分兵出击,灭东突厥,所有诸将都受李靖节制。

贞观十五年,李勣任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六万,击败薛延陀与其他部族的联军二十万,此战大获全胜,此后,李勣三次参加东征,终于平定高句丽,实现了隋唐两代王朝的夙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命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张亮为副、率领水、陆十万大军出征高句丽,并于次年亲赴辽东战场。当时,高句丽已经调集大军四万人前来增援,李勣让李道宗带四千兵力牵制高句丽主力军,自己带兵集中兵力攻打辽东城。

一连十二日昼夜不息,但始终攻取不下,最后李勣借助战场上刮起的南风,放火攻城,终于攻破固若金汤的辽东城,大获全胜。唐军杀敌万余人,俘虏人口四万,获粮食五十万石,李世民改辽东城为辽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高句丽举国震恐,却仍负隅顽抗。不想此时天气骤然降低,辽东酷寒,李世民不得不放弃东进下令班师回朝。虽然此次大战没有占据大高句丽。但也极大地消耗了高句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后来者铺好通往胜利的道路。

唐高宗李治上位之后,年过七旬的李勣再次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唐军东征直取新城,他对对部下说:“新城,是高句丽的西北门户,拿下新城,高句丽将不战而降,果然此城陷落后,高句丽的防线果然迅速崩溃,唐军连克高句丽十六座城池。总章元年唐军扫平了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城池,终于攻陷平壤,俘虏末代高句丽王宝藏王与权臣泉氏一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高句丽政权灭亡,唐朝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东征高句丽,是李勣此生最后一次远征。

而到了晚年的李勣却已经沦为了一个政治滑头,作为托孤重臣,他对高宗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博弈,名义上采取了中立态度,实际却是倾向于皇帝的态度,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多次揶揄道:“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意思就是自己能有今天的富贵,全是靠攀附明主。李勣之所以在大唐朝堂屹立五十年而不倒,靠的不仅仅是军功,还有他过人的政治头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在位的时候,面对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李勣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大臣们分成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坚决反对废后,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新兴士族,暗地里与武则天勾结,而老于世故的李勣就以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一锤定音决定了关陇集团命运。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或者,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无一善终,唯独李勣屹立不倒,这一举动为自己换来生荣死哀的结局。总章二年李勣病逝于长安,享年76岁,李勣在临终留下遗嘱,向弟弟李弼交代后事,一再告诫:

希望子孙不要像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的儿子卷入政治纷争。这三位功臣在世时备受荣宠,但他们的儿子都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被杀,因此,李勣临终以他们为例子来警告子孙,有涉及此事者,当即杖杀。自己死后薄葬家中姬妾一律厚礼遣散。并再三告诫:“违我言者,同于戮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闻讯,下旨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李勣死后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其所筑坟墓,仿照汉朝卫青、霍去病之故。

不曾想,李勣生前如履薄冰,死后子孙果应此言,李勣去世仅15年后,其孙子李敬业不满武则天擅行废立、临朝称制,在扬州起兵讨伐武氏,随后兵败身死。武则天大怒,剥夺李敬业一家的赐姓及其祖父李勣的官爵,随后命人挖掘李勣墓,破坏棺木,以儆效尤。李勣一生功绩就此烟消云散,实际上都是帝王家的一句话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