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教育孩子走了妈妈走的老路,无力改变怎么办?”
其实,我们通常习惯用自己最熟悉的教育方式【自己曾经被这样教育过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或多或少会有“路径依赖”:
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容易一条路走到底,惯性的力量会不断强化这种选择,无法轻易走出去。
而无力感是很多父母常有的感觉。
毕竟没有谁天生就会当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项需要后天习得的技能。
大多数人都是直接上岗,不懂教育孩子,才是大多数家长的常态。
懂得孩子的家长,都是背后付出过努力的,会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
而且即使你懂了,你也不能做到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人无完人。
所以,首先不要觉得内疚,更不要给自己轻易贴上标签,当你意识到并想要去改变,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了。
小时候我们大多都接受过父母的“棍棒教育”,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出去偷玩没干活,回家挨一顿揍;
不小心打碎了碗,挨一顿揍;
晚上洗澡流鼻血喊妈妈,挨一顿骂;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把阳台上的花连根拔起;
看到雪白的墙壁被涂的花花绿绿;
看到自己的口红被孩子当成画笔;
当你着急出门,孩子却磨磨蹭蹭的;
当孩子写作业三心二意,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
愤怒的情绪一下直冲头顶,孩子想要惹怒父母真的是轻而易举。
我们走的可能不仅仅是父母的老路子,而是绝大多数父母遇到育儿问题的不知所措。
对此我有3个建议,或许对你有帮助,建议收藏本文,慢慢看,细细品。
01 养孩子,很多时候是在养自己内心的小孩
每当我感到愤怒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小孩挨揍的场景,我的大脑告诉我,要把这个调皮的孩子揍一顿,但慢慢的脑海中得那个孩子变成了我自己。
很多时候,我好像都从孩子身上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我会买自己小时候想玩却感觉没玩够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
但现实是,玩了之后发现也不过如此,心中那股惦记了很多年的情绪消散了。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在《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中说:
所有的外在问题都是表面现象,内在的匮乏才是问题的根源。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对孩子喜怒无常,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应对遇到的育儿问题,别无他法。
再者,我们经常把自己内心的小孩叠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补偿给孩子,把自己成长途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小时候自己是留守儿童的,就特别害怕自己的孩子再次成为留守儿童。
小时候家里很穷的,在经济方面特别担心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在调皮捣蛋,而是他和你的内心小孩产生了差异,所以让你特别失控。
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内心小孩。
我们可以把内心小孩和孩子一起养大,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妈后,这四句话时刻提醒自己:
1、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手中的傀儡娃娃。
2、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去做其他任何事情。
3、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教育没有特效药,而是长期主义。
4、养娃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如果很累,一定是方法不对。
02 育儿技巧需要学习
孩子成长过程中,从吃喝拉撒、行为举止、学习交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爱动手打人,或者被欺负了不还手?
比如写作业三心二意,上课总是走神?
再或者沉迷游戏、厌学、早恋……
养娃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成长就是要经历各种矛盾和冲突,没有一个娃是完全不让父母操心的,只是养育方式不同,家庭氛围不同,操心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且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它的烦恼,父母也要不断学习。
现在信息或许很方便,电子书、纸质书、育儿账号各类育儿方式很多。
光一个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的问题,就能搜索到超多信息。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从中学习并筛选实践出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和孩子沟通有障碍,那我们就多看亲子沟通的书;
如果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那我们就去看情绪类的书;
治好无力感的关键在于行动,去学习,去实践,你就会看到改变。
03 不要奢求成为完美妈妈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即使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也总有做不好的地方,这是正常的。
不因为孩子失误而焦虑、慌张;
也不要因为自己失误而内疚、焦虑;
不过度关注孩子,也不撒手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妈妈,而是一个愿意和自己克服困难一起成长的妈妈。
做好60分父母就够了,剩下的留给孩子一点空间,去思考自己的路要怎么走。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和榜样,而不是参与和控制。
孩子需要经历一些风雨,而不是什么都依靠父母扫清障碍。
人生有无数次成长和改变的机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就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如果你意识到了不对劲,那就尝试去改变,从小事开始改,没有什么改不了的事,都是习惯了而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