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客户端消息,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具体而言,对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0%、18.8%、35.3%的关税;对除特斯拉之外的其他“合作”车企征收20.7%的关税;对所有“不配合”的车企征收35.3%的关税。

近日,欧委会发布了一份278页的文件,同时发布消息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这一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该文件显示,上汽、smart和沃尔沃三家车企单独提供了替代价格承诺方案,原因是防止中国机电商会所提供的承诺不被接受。消息传开后,上汽、smart和沃尔沃三家车企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汽集团方面表示,近期部分媒体发布报道,这些报道援引欧盟单方面披露的“反补贴调查终裁报告”的观点,称上汽集团单独与欧委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规的情况,这是一种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进行“不公平竞争”的保护主义行径。中方不认可、不接受其裁决结果,并且已经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相关企业也表示会积极捍卫自身权益。上汽方面宣称,打算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把这一案件起诉到欧盟法院,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并非是突然做出的。在这一决定背后,存在着经济方面的考虑因素,同时也混入了政治和战略方面的因素。一直以来,欧洲汽车工业是其经济的支柱,其中德系汽车更是在全球享有盛誉。不过,电动汽车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中国的汽车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快速发展起来,在电动汽车领域成为了一股强劲的力量,这必然使欧洲传统汽车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欧盟祭出的这一“关税大棒”来势极为凶猛,22%的关税税率,光是听起来就令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欧盟这么做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保护其本土企业。要知道,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发展得可谓风生水起,这让欧洲本土的汽车企业颇有些坐立不安。然而,这一“保护手段”真的能起作用吗?恐怕不见得。消费者又不是傻子,他们会以自身的消费选择来表明态度。假如中国电动车即便被加征关税之后,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欧洲的汽车企业可就要头疼了。欧盟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会招致贸易报复。众所周知,贸易战不会有赢家,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应对欧盟所带来的挑战时,中国没有消极应对,而是采取了一种颇为有趣的反击举措——猪肉。这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反制方式,实则彰显了中国在贸易竞争里的智慧和灵活性。2020年至2023年期间,欧盟一直是中国猪肉及其副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这一数据相当可观,在中国总体进口当中,其年均占比达到了54%。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这块“大蛋糕”,欧盟显然不会轻易舍弃。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接受过程并非毫无阻碍。过去几年,欧盟民众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存在一定兴趣,这使得进口量有所上升,但这一情况更多地被视作欧盟主动进口所致,而非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的直接成效。不过,欧盟的调查机构似乎并未深入考量这些数据的真实内涵。在调查期间,部分欧盟机构向中国企业暗示,若愿意共享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并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也许能够规避某些处罚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希望获取中国成熟的电车技术并吸引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却不想让中国分享欧洲市场的红利。美国曾有对付日本丰田的手段,如今欧盟学习了这一手法来针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欧盟的想法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若要在欧洲市场盈利,就必须到欧洲建厂,其目的在于保护竞争力不断下滑的欧洲汽车产业,从而保住欧洲本土的就业岗位。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最为核心的技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生产技术。欧盟的做法比美国更为过分,它要求中国新能源车企承诺技术转让,这几乎是想让欧洲独吞所有利益,中国车企连一点好处都捞不到。

在27个欧盟成员国里,有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马耳他和斯洛文尼亚这5个国家对加征关税持反对态度;法国、意大利、波兰等10个国家是赞成征税的;还有西班牙、奥地利、瑞典等12个国家选择弃权。赞成征税的国家大致出于两种原因:其一,这些国家未能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益,并且中国电动车确实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其二,这些国家原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占比就小,贸易往来相对有限,所以不如站出来表明态度,这样还能落下一个对华态度强硬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