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时代》算是近几年来最火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了,在剧中作为配角出场的胡适,好像既没有陈独秀、李大钊身上的执着精神,也不具备辜鸿铭、黄侃那种狂放的怪人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他给自己取的名字“适之”一样,生活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当中,一个人要想活得好好的,就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保守。

那胡适在抗日战争时期,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初登政治舞台的书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汪精卫屡屡发电要求张学良出兵,可张学良不仅没听,甚至在言语中揶揄汪精卫没资格过问华北的事,气得汪精卫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胡适听说了这件事后,写了一篇名叫《汪精卫与张学良》的文章,对汪精卫和张学良各打五十大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认为汪精卫作为政府首脑,下级不听令完全可以撤职查办,哪能用自己下野来逼下属辞职呢?同时他也告诫张学良,既然已经丢了东北,如今倒不如就着台阶下来,还能体面点离开政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胡适在谈论政治问题时,是有些想当然的,某些观点甚至颇为幼稚。而这种看似一碗水端平,实则双方都得罪的话术,也为他日后在政界和学界惹一身骚埋下了伏笔…

1933年:软弱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热河战役爆发,省主席汤玉麟没开一枪便主动放弃了承德,日军仅派出128人就兵不血刃占领了热河省会,之后又只花了12天完全占领了热河,引得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河失守后,胡适的态度相当矛盾,他在《全国震惊之后》一文中义正言辞地谴责了热河守军不战而逃的行径,但同时又在别处说:“此时我们既没有解决的能力,又毫无解决的办法,华北的停战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救急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番言论引来很多人的不满,比如傅斯年,他就写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抗议,甚至提出要退出胡适担任主编的《独立评论》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作为一个改良主义学者,对和平有着过多的幻想。面对日军占领热河的既定事实,胡适仍希望用“和谈”来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他认为此时中国还不具备和日本全面开战的能力,而这也与国民政府中许多主和政客的想法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企图用“国联”笼子困住狡猾而又贪婪的日本,却全然不顾日本本身就具备从笼中脱身的能力与动机,于是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主动退出了国际联盟后,主和派便再次惨遭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背叛”学生的老师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学生纷纷上街进行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和蔡元培去劝学生不要上街,不要罢课,要他们坐下来好好读书,蔡元培甚至因此挨了学生一巴掌。胡适倒是没挨打,但有学生给他写了长信,骂他丧心病狂,说他是“教育界的蠢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青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胡适的反应显得很文人,12月22日,胡适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为学生运动进一言》一文,他赞扬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并对压制学生运动的国民党提出了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胡适的重心渐渐由学界转往政界,而他本人也选择南下发展。

1937-1941:蒋介石的驻美大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胡适与蒋介石都曾主张对日和谈,也因如此,当全面战争的号角吹响之后,二人对抗日寇的决心也都不是那么强烈。胡适曾系统地提出了“苦撑待变”的主张,这与蒋介石的想法不谋而合,大敌当前,他们都将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尤其是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蒋介石的委托下,胡适于1937年9月前往欧美开展外交工作,第二年正式开始担任驻美大使。

此时抗战局面十分艰难,国民政府希望尽快从美国人手中获得实质性的援助,然而作为一国公使的胡适,主业搞得不怎么样,副业却搞得风生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在美国尤其喜欢做演讲,据说一共发表了400多场演讲,以至于宋子文都提醒他:“你莫怪我直言,国内很多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一些人对胡适到处做演讲的行为十分反感,认为胡适在美国沽名钓誉,靠着到处做演讲来给自己脑袋上增加博士头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战后一些日本学者却给胡适给予了辩护,他们认为,胡适做的演讲并非一无所用,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排日的空气变得浓厚”。

然而1938-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军民最需要的,并不是美国人的赞扬和同情,而是实打实的军火援助,演讲固然有用,但枪炮的价值往往更高。

1941-1945:胡适对日本未来的预言

文人胡适曾用武士意象形容日本军国主义,他将深陷战争泥潭的日本比作要“全民族切腹”的武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的武士文化中,切腹自尽时还需要一个“介错人”砍下他的头,以加快死亡的速度,从而减轻切腹者的痛苦。

胡适认为,日本发动战争就等同于切腹,虽然终将灭亡,但还能续命良久,而这时候就需要有国家出来做这个“介错人”,在胡适看来,美国将斩断日本的头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看来,胡适的这番预言,虽然还是没能看清这场持久战争中的主要矛盾,但仍颇有道理,至少同十年前那个初登政坛的书生相比,他的战略眼光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胡适的角色是什么?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胡适在抗战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他在去美国前曾写过这么一句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只是个过河卒子。也许他这个卒子是在为自己拼命,又也许是在为国家拼命,或者二者皆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象棋的规则体系中,卒子是不能后退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胡适,就能发现,虽然朝左走的人不喜欢他,朝右走的人也不喜欢他,但是在他来看,他至少从没往后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