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啊,一说哪个地方想要发展最缺的,都说是人才。而在几百年前,从后金崛起一直到清朝初期,东北最缺的就是人口。
皇太极在得知永平之役后俘获的人口比以前多,很满意地说,“金银财宝抢再多也没什么可喜的,唯有多俘获人口才值得喜悦。”
但关于清军入关之后,一直有说法是大清政府为了保护龙兴之地,所以关外的东北地区严格禁止人口流入。但那都是乾隆朝时候发布一系列“封禁令”后才发生的事,在一开始的时候,清朝统治者还是煞费苦心地招揽人口充实东北。甚至只要招到足够的人,就能当官,哪怕是大字不识的,还可以做武官。
清初沈阳人口只有五千多
沈阳现在是东北最大城市,人口七八百万之多,而沈阳真正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那是在努尔哈赤定都于此之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都城,哪怕是已经成为陪都,但在清军入关后的几年间,沈阳也就是盛京的人口少得都让人无法相信。
曾经努尔哈赤建都之地 清初才剩下五千人口
5557人,在顺治朝,偌大的盛京城(单指沈阳城而不是盛京将军的东北辖地)只有五千来人!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记载于乾隆朝的《盛京通志》之中。而在后金定都沈阳后,人口虽然没有严谨的统计,但是比照赫图阿拉,则至少有二十万人。
造成这一人口锐减的原因不是战乱,而是当时满清的政策,就是百万八旗兵丁拖家带口从龙入关,以便全取天下。当时留守整个东北的只有一万五千人。
“盛京将军所属协佐至领催凡额设马兵一万三千余名,步兵一千五百七十余名,水师五百四十名,以其御侮折冲,足供调遣”(杨宾著《柳边纪略》)
只盯着关内,关外就不要了?看着有点像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丢一穗,实则是从努尔哈赤开始就一直执行的战争策略。
努尔哈赤所到之处赤地千里无人烟
吞并对手掠夺人口强大自己,这是草原民族自古以来的习惯性动作。不过努尔哈赤做得更彻底,就是攻破一地之后,所有的人俘虏都带包带走,集中到一地。所以说努尔哈赤一出手就是赤地千里是没错,倒不是杀人有多少,而是弄得千里无人烟。
建州女真弱小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目标就是其他部落的女真人。所谓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后,努尔哈赤先做的就是统一建州女真。而对于被他征服的部落人丁如何处置,《满洲老档》等史料用的都是与掠夺人口相关词,“尽被取之”“迁之以归”“尽招来之”……仅“迁之以归”的哈达部就有人口数万。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起之后,满清最初统治的基础建筑就建立了,也就是牛录,
“以上诸国来服人众,复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同意建州各部之后,努尔哈赤又开始对海东女真和野人女真下手。同样是破其部夺其民,仍将所灭部落之民大多迁徙于自家根据地左近。
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努尔哈赤每一次出兵都是俘虏多少人而还。最强大的对手叶赫部,“俱徙其人而还”,更北方那地方本来就没多少人,结果还都被努尔哈赤给带回建州了。
短短数年间,整个东北除了辽东之外,大概没有几个活人了。而被努尔哈赤集中整合到了一起的女真人,至少有二十万之多,还不包括那些土著汉人。
努尔哈赤就是靠着掠夺人口逐渐壮大自己
这种让各部女真融入集体并产生族群认同感的集中制,使得努尔哈赤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而明朝当时怕是还不了解情况,认为东北那荒山野岭的能有多少人。
所以萨尔浒之战,即便是真正派出四十万大军,怕也很难一举剿灭已经在辽东这一地囤积了数十万众的努尔哈赤。更别说区区十万人了。
辽宁在努尔哈赤统治之时急剧衰退
这么多的人口聚集在一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饱饭,女真人是不错的渔猎好手,可是说到种地那就不行了。
说起粮食危机爆发,最初阶段,努尔哈赤曾经颁布命令就是将所有没有粮食的汉人处死。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附属于努尔哈赤的汉人不少,不然也不必专门下了这道残忍的命令。
有能征善战的将士,还有甘做牛马的农民,这不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于是,努尔哈赤在收拢了不少东北蒙古人的同时也开始掠夺汉人人口。
1618年,努尔哈赤“七大恨”誓师伐明,攻下抚顺等三州,
根据《满文老档》记载,“论将士功行赏,以俘获人口三十万分给之,其归降人民编为一千户。”
仅仅第一次攻破明朝城池,努尔哈赤麾下就多出了三十万人口。
因为兵力一直捉襟见肘,所以这个时期的努尔哈赤的战略仍然是攻一地夺其民而还,而且将城池全部破坏,免得人口众多的大明朝卷土重来。
明朝经营辽东二百年 大部分卫所都成废墟
大明朝经营辽东二百年,在努尔哈赤的焦土策略之下,曾经繁华的辽东各地城镇与经济可谓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而后满清蚕食辽东后,两次率军入关劫掠,第一次是皇太极时期的1639年,劫掠人口46万人,第二次是1643年,“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关内,就掠夺了一百二万人口回辽东。不仅增强了国力也增强了八旗军的实力。为满清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 全无可恃
但是相对于大明朝广阔的疆土,满清手中几十年积累的人口实在拿不上台面。为了夺取天下,满清延续了努尔哈赤的战略,就是把东北的人口大部分打包带进了关内,仅仅八旗兵及其家属仆隶就有百万众,还不包括,那些投诚的汉人官员和汉民。
这种孤注一掷其实也并不算危险,因为整个东北都没多少人了,造反的话怕是千把人都很难聚起。
曾经繁华的辽东一地在满清入关后又是什么一番景象呢,奉天府尹张尚贤在顺治朝所上奏疏中写道,
“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独奉天、辽阳、海城三处稍成府县之规,而辽、海两县仍无城池。如盖州、凤凰城、金州不过数百人……”
“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
显而易见,不说本就深山老林的吉林黑龙江,就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辽宁地区,满清入关之后已经残破得和大荒野地没什么两样了。
随着入关之后,大清朝向南方的迅速推进,眼见大局将定,所以大清朝廷终于开始正视自家“龙兴之地”的衰败问题。
招到一百人就能当县令 考试都免了
顺治六年,清朝大军已经打过长江,于是对于东北地区开始放开垦荒,发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令”允许民众出关垦荒的谕令。
“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四年之后,因为效果不佳,又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令”,只要你能从关内招到人去关外垦殖,就能当官。
“定例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武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给月粮一斗,每地一晌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当然这个县令也是需要考试的,内容就包括身、言、书、判等方面。当然没这方面的本事,那就被授予武官之职。
清朝修建柳条边之初并不封禁民间出关垦殖
张尚贤此人在《盛京通志》中列入“名臣传”,他的主要功绩就是赶上了朝廷的好政策,招揽了很多人守到关外,因为政绩卓著,成为第一任奉天府尹。
不过,当时天下未定,明朝残余还在,所以没什么效果,比如前文提到的,沈阳城才五千来人,就已经是顺治朝末期的统计数据了。
随着康熙继位,明朝灭亡,清朝更是把充实辽东当成了重要工作,连续三次发布“招民出关开垦令”。
而且对于那些有能力招人的,全都破格录取,只要你能招到一百人出关,那还考什么试,直接就能当县令。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康熙朝出关开垦的人越来越多,仅仅不到十年间,沈阳城的人口就翻了数倍,达到了一万六千多人。
当然破坏要比重建容易得多,辽东此后百年间仍未能恢复明朝时候的关城林立的景况,直到满清的“龙兴之地”被外夷攻破,到后来甚至都敢割让出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