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到美国和日本溜达了一圈,察觉到资本主义先进制度的小医生孙中山作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把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强国富民的方案写下来,上书给当今天下最有权势的汉人,两广总督李鸿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体现在个人品质上,有两点极为突出,一个是敢说敢干,另一个是屡败屡战。孙中山先生在当时不过是略有名气的小医生,而他要上书的人,按今天的级别来衡量,算是副国级干部,小医生要给大领导提意见,估计连门儿都找不到。

孙中山是个特别有执行力的人,当他打定上书的主意后,开始找能和李鸿章搭上话的人。他搜寻了自己身边所有的人脉,终于他找到了。那是一个叫魏恒的退休官员,很赏识孙中山,认为他是个可造之人,他愿意动用自己的人脉去帮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恒的人脉很广,他先是给朋友盛宙怀写了封信,说自己有个小朋友要给孙中山上书,然后盛宙怀又找了他堂哥盛宣怀。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幕僚,在见过孙中山以后,也对孙中山极为欣赏,于是便给了他一封推荐信。

拿到盛宣怀的信后,孙中山通过一个叫王韬的社会名人,联系到李鸿章的心腹幕僚,把书和信一起呈递了上去。这封倾注了孙中山所有学识和救国主张的书信,终于到了李鸿章手里,但很遗憾,李中堂当时实在太忙了,既要帮慈禧准备六十大寿,又要准备甲午战争,就随口说了句“仗打完再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不能全怪李鸿章,孙中山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虽然有盛宣怀的引荐信,但孙中山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27、8岁的年轻人,李鸿章只会觉得这是一个想上门投靠求一出身的年轻人,而不会平等对待,其次,孙中山上的那封书内容很有问题。

在上书之前,孙中山特意找了郑观应(曾经洋务派的干将)帮他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帮忙修改。郑观应绞尽脑汁,把这封信写得花团精簇,算下来大概有七千字多字,其中内容大概分成两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一部分,大约有六千多字,都是在论述“在于人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其实上面的四件事,就是洋务运动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是李鸿章一直在干的事情。

在郑观应看来,要想取得老领导李鸿章的认可,首先得先表明孙中山和李鸿章是一个战线的,能够理解李鸿章改革的意义,于是这前面六千字都是在说孙中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换言之就是在拍李鸿章的马屁。但可惜的是,李鸿章当时正着急上火,没有时间欣赏这表面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的后一部分,才是孙中山真正的想法,也是他的野心所在,“窃以我国家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其法”。孙中山上书的时候,洋务派里军事、教育、医院等等方面都已经有人做了,只剩下农业方面没人做。孙中山不想给别人打工,他需要的是独当一面,于是便毛遂自荐要做农业方面的事情。

关于农业改革,孙中山提出了一个赅人听闻的方案,那就是让农民去种鸦片。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悲剧,都起源于鸦片。鸦片掏光了国人的钱袋子,让军人体质变弱,而英国用在中国销售鸦片所得的利润组建了船尖炮利的军队,并用炮弹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带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一下就找到了症结所在,这是他超越了慈禧、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原因,但他的想法却是不切实际。鸦片是导致近代中国衰弱的原因,那么不妨就来个以毒攻毒,由清政府引导农民去种鸦片。本土产的鸦片比英国从海外运过来的鸦片价格低,那么国人将不再使用英国鸦片,英国人无利可图,则会慢慢退出中国市场。到时再大力禁烟,禁止中国人抽大烟,让国人自强。

这就是孙中山自以为无懈可击的计策,也是他敢于上书李鸿章的资本。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案实施起来很难,首先从来没有国家公开引导农民种植毒品,这将使国家面临空前的舆论压力,其次,以清政府官僚们的腐败,即使种出了鸦片,层层盘剥下去,鸦片的价格到时也未必会比英国进口的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种鸦片这一昏招,很多人解释说这是孙中山故意的,想错误引导清政府的方针,从而激起民愤,为革命积蓄力量。我们现在也很难搞清孙中山上书真正的目的所在。唯一清楚的是,李鸿章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意见,也没有接见孙中山。

李鸿章可能从没看过这封上书,也可能看到了这封上书,但是因为字数太长了,前面六千多字又全是废话,后面的主张又过于荒谬,忙得不可开交的李鸿章没时间去辨别书中意见的可行性,总之李鸿章错过了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年以后,孙中山这个被李鸿章慢待的青年爱国者,进化成了激进的革命者,他用枪炮作为武器,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溥仪逊位。如果九泉下的李鸿章知道此事,不知会对此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