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一部《我和我的父辈》的电影火了,其中一个电影单元《乘风》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华北平原上八路军“冀中骑兵团”反扫荡的真实故事。
故事中的马仁兴担任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骑兵团团长,属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领导。故事中的马乘风是马仁兴的儿子,在这次反扫荡中壮烈牺牲。抗战结束后,马仁兴1945年随吕正操司令奔赴东北,任吉林四平市卫戍司令,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不幸牺牲。
在抗战一线率部起义,投入八路军抗战行列
马仁兴,生于1904年9月26日,河北省平乡县后张范村人,虽出身农家却家庭富裕,在同龄人玩泥巴的时候,从小聪慧的马仁兴被父亲强制在家读私塾。八岁进本村小学,辞章才华外露,书法深受称赞,颇得老师欣赏,被附近师长夸为长大定有大出息之人。
骑兵团长马仁兴
1915年,15岁的马仁兴背离大人希望他做文人官僚的愿望,到陕军第三混成旅当兵。当兵期间,在笔记本上写下诗一首:“夜深人静五更寒,半轮残月照窗前。外侮内患扰神州,何时旭日照人间。哺乳虽重母病危,巢毁岂能有完卵。到处黄土皆埋骨,血染征袍何堪怜。”几年后,马仁兴投奔到国民第三军当兵,随即参加了北伐战争。1926年11月考入第三军政治军事军官学校。
在军官学校期间,他接触了学校李若墨、李茂林等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思想发生较大转变。军校毕业后,马仁兴任西北军第一军骑兵第二师团政训处处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骑兵第2师被蒋介石收编,改称骑兵第3师,马仁兴任骑兵师参谋长。
骑兵第三师驻扎在江苏丰县,因向地方政府要求解决粮草问题而发生争执,马仁兴带领一帮士兵军官怒砸县党部,扣押了县长、保安大队长、执行委员等人员,被南京政府处理:集体降职为为骑兵第14旅,下设两个加强团。马仁兴被降为28团团长。
全面抗战开始后,驻防河南周口的骑兵14旅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马仁兴率领的28团在周口以东至牛口、新站一线与日寇鏖战,顶住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中马仁兴腿部受伤。
新四军彭雪枫率领的豫东支队,此时进入河南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与驻扎在河南新郑、漯河、兰考、商丘和安徽界首、太和一带的骑兵第14旅常有交集,两军在共同抗日的目标下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关系。在此期间,马仁兴等许多人被新四军的战斗精神、军容军貌与治军纪律所感召,流露出要向新四军学习治军经验的想法。这一想法刚好被打入第14旅我地下党所察觉,地下党便将马仁兴的情况向新四军上级反映。很快,新四军便委派汪治等人到14旅工作,和28团团长马仁兴建立了联系。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马仁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马仁兴属下连长姚洪业和李玉堂等一些同志也加入了共产党,还建立了党支部,汪治任支部书记,他们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宣传队、干部训练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后来,国民党40军军长庞炳勋觉察到汪志、马仁兴有赤化28团的行为,派14旅旅部驻扎在28团相邻的大峪村,派40军军部驻扎在元康,有意对28团进行钳制。不久,国民党第一战区准备派人借口到14旅28团巡视检查之机,对驻扎在林县河涧镇28团动手缴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仁兴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共产党上级组织。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教育长的何长工同志指示马仁兴务必“抓紧时间起义”。
骑兵团在训练
马仁兴迅即向支部全体党员和本团进步军官作了交待,表达了起义的决心,得到一致的拥护后,作了起义部署。他首先将十几名反动军官分别缴械集中关押,切断了通往旅部的电话。派可靠同志等率领部队担任前卫,机枪排开路,以“奉旅部命令,执行紧急战役侦察任务”为名,向附近新四军驻地转移。起义部队快速行军,顺利通过了各路哨卡。 由于保密严格,行动迅速,部队通过关台以西的煤矿区到了山西省黎城八路军驻地,起义胜利了!
国民党在马仁兴率领的28骑兵团起义后将其70岁的母亲、妻子及其两个女儿扣押起来,只有在兰州上学的儿子马乘风幸免,后来地下党组织千里迢迢将马乘风送往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后来他投入到八路军的抗日洪流中。
严格整训,起义部队脱胎换骨,边整训边参加百团大战
快快地跳上战马,挥动着皮鞭
带着战斗的心,勇敢地冲向前
翻过高山,越过平原,赶上最前线
侦察警戒,步步留心,来到敌后方
打击敌人进攻,保卫边疆
勇敢无敌的,勇敢无敌的,我们的铁骑兵
——《我们的铁骑兵》
这是广泛流传在华北平原反映八路军骑兵战士杀敌抗战的骑兵之歌。冀中平原老百姓看到八路军的骑兵团的到来,抗日的信心与勇气倍增。
说起抗战中活跃在抗战前线的骑兵部队,首先要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骑兵团,它成立于1936年5月陕北保安,该团参加过西征战役、会宁会师和山城堡战斗,曾与西北马家军与东北军骑兵部队数次交锋,成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部队。
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配置有115、120和129三个师,红一军团骑兵团随之改编为115师骑兵团(营),120师和129师也都成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安排,马仁兴起义的28团与原冀中骑兵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骑兵第二团,马仁兴任团长。八路军总部领导彭德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认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才是骑兵团驰骋之地,决定将其归属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指挥,人称“冀中骑兵团”。
马仁兴的起义部队经过严格整训,骑兵团脱胎换骨,军队纪律严明,战士精神抖擞,武器与人员配备皆属于一流。整编后全团有1200余人、战马1300匹、捷克式步枪、马枪700余支、轻机枪20挺、迫击炮2门。连以上干部配有“驳壳枪”,排长配有“捷克式 ”步枪 ,战士以连为单位编配统一口径的 “捷克式 ”“七九”“老套筒 ”步枪和马枪 。
骑兵团在行军途中
从骑兵团的装备来看,这支起义部队属于铁骑兵。骑兵分为轻骑兵与铁骑兵。轻骑兵是指骑兵在战斗中配备战马和长刀,在战术上以冲锋方式运用马刀砍杀敌人,达到冲垮、击毙敌人的目的。铁骑兵是指乘马长途奔袭,下马隐蔽马匹并分兵看守,快速步行接进敌人解决战斗,战斗后迅速撤离战场,是典型的快速机动部队。从马仁兴率领的冀中骑兵团装备来看,符合铁骑兵的特征,而在战斗中到底是铁骑兵还是轻骑兵,则完全要看具体战斗任务,因此,这支军队可以说是二者的结合。
起义部队整训当中,正值百团大战,骑兵团先后受命参加了破袭石德铁路,袭击易县县城,阻击阜平之敌,长途奔袭拔除定县及正定日军据点,伏击无极抢粮之敌,设伏沧石公路等战斗任务。
血染冀中平原,战功连连完成光荣使命,番号撤销并入八路军129师冀南骑兵团
从1941年开始,抗战进入了极为艰苦的阶段。日本军队对华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剿灭行动。他们采取扫荡、蚕食、封锁措施,对根据地实施“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企图用铁路、公路、封锁沟、据点和炮楼建成一个个“囚笼”,困死八路军。
在反扫荡中,冀中骑兵团发挥灵活机动,出其不意,来如风,去无踪的特点,采用长途奔袭、迂回包抄方式,执行上级交代的侦查、警戒、掩护和作战任务,穿插于平汉铁路之间,驰骋在冀中平原之上,共作战五十余次,有力打击了日寇侵略者。
1941年12月底,骑兵团受命长途奔袭冀东南安平。战前,马仁兴多次到安平县城周边侦察敌情,通过地方党组织了解县城内的敌人兵力布置,派遣侦察人员潜入城内做内应,对援兵之敌的方向、路线均作了详细考量。1942年1月8日,部队夜晚长途驰骋,半夜抵达县城东门15里的长屯村,将马匹安置后,乘夜徒步向安平县城急进发起突袭,日伪军在猝不及防中仓促应战。马仁兴安排一连、三连佯攻,二连担任主力正面攻城,四连在城南约20里处阻击深县日军据点北援之敌,城里内应则配合攻城部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开展政治攻势。经过3小时激战,歼敌大部。此战毙敌一个半中队,俘虏80余人,解救抗日人员及民夫500余人,缴获枪支50余支、机枪2挺、小炮两门、各种子弹一万余发,电话机5部、军刀10余把及重要文件及其他军用品若干,创造了骑兵长途单独攻坚克城的范例。延安总部毛主席发来贺电,晋察冀军区通令嘉奖,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大力称赞骑兵团打得好,打出了冀中军区八路军的威风。
1942年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一年。日寇对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四县党的根据地进行了更为疯狂的围剿。日寇的目的是要进行全面蚕食,切断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孤立冀中根据地。5 月初开始,日军华北方面军对冀中平原进行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企图剿灭冀中地区共产党军队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控制冀中地区。冀中军区和中共冀中区委指挥主力部队 3万余人对日寇展开反扫荡作战,决定留下主力一部与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在内线坚持斗争,配合主力大部转移至外线寻机歼灭日伪军。
大扫荡期间,冀中骑兵团为了牵制敌人,解救被围的机关干部和群众,在已经成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情况下,重又返回深县、武强、饶阳、安平根据地腹地坚持斗争。5月12日上午,骑兵团在武强县沙洼村被日军合围。日军集结了地面部队一千多人,空中配有3架飞机轰炸扫射。政委汪乃荣受命带领2连进行阻击,马仁兴带领三个连其他部队分别向西南 、西北方向突围。在深县院头村一个叫大洼的地方,冀中骑兵团约五六十骑和日军骑兵发生正面对抗。敌机在天上向冀中骑兵轮番投弹扫射,枪声爆炸声齐鸣,骑兵团顿时陷入绝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骑兵团号令几十匹战马突然拨转马头,挥舞着战刀,来了个漂亮的回马枪,呐喊着冲向敌群,同日军骑兵杀在一起,砍杀日军骑兵10多乘。趁日军空中没有飞机轰炸与日军骑兵混乱晕头转向之机,骑兵团战士迅速撤出了战斗。这次突围的部队,担任阻击任务的2连人马几乎伤亡殆尽。
骑兵团在冲锋
沙洼突围后,骑兵团三连转战到冀中博野、蠡县一带,20日在蠡县跑曲村与敌遭遇,部队受到了很大的伤亡,马仁兴的儿子马乘风牺牲。5 月下旬转到任河地区时,部队仅剩四五十人。接着,马仁兴带领一部又转到深县地区,与在那里坚持做收容工作的政委汪乃荣会合。马仁兴带队继续执行军区交给的任务,汪乃荣带队坚持原地负责收容失散人员。
副团长卜云龙和政治处主任杨经国带领的骑兵四连,自武强沙洼突围后,在肃宁和高阳一带多次与敌相遇,左冲右突,部队损失很大。卜云龙带着四连所剩的少数人马,几经转折,找到马仁兴,队伍会合到了一起。
在日寇的铁壁合围下,冀中骑兵团采用冲锋战术,撕开了敌人一道道血口,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军区机关、地方党委以及部分群众的转移任务。骑兵团自身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政委汪乃荣在身负重伤情况下饮弹自尽、政治部主任杨经国壮烈牺牲、党总支书记高尚勇在冲杀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部队从近2000人锐减到70人,骑兵团建制不复存在,番号不得不取消。
最终,这支威震冀中平原的铁骑兵不得不合编到八路军129师属下陈再道司令员指挥的冀南军区骑兵团,重新投入到华北平原冀南大地的抗战烽火之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