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扭转岭南学风

岭南地处南海之滨,加之南岭阻隔,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清代道光以前,广东的文教风气稍显闭塞,而且藏书、刊书亦严重滞后。即使在康乾盛世,广东之刊刻典籍亦寥寥无几,与全国文化发达地区都有很大的差距。

甚至岭南本土人士也自嘲:“本朝广南人士,不如江浙。盖以边省少所师承,制举之外,求其淹通诸经注疏及诸史传者,屈指可数。其藏书至万卷者,更屈指可数。”

嘉庆二十二年,一位彻底扭转广东在全国学术界地位的学术大咖出现,他就是“经学名臣”阮元。早在上任两广总督之前,阮元就曾担任过浙江、山东学政,对于文化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摒弃空谈之风,力求推行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以跳出传统教育的窠臼。1820年,阮元经过一番选址后,最定决定在如今的越秀公园山麓建立学海堂,因为东汉学者何休学识渊博,享有“学海”之誉,因此,阮元将学堂命名为“学海堂”,希望“取汉何休学海之义,以造我粤人才之地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阮元画像

阮元与学海堂

学海堂走在全国前列的教学模式,为书院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模板,接下来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的建立,许多旧式书院也开始重视经史实学的研究,改变了广东一度流予空疏浅陋的文风,致使英才辈出,著述颇丰。事实上学海堂所培养的人才,有很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最为突出的便是梁启超、陈澧、廖廷相、邹伯奇、张其䎖、李能定、金锡龄、陈千秋等。他们有的成为了学海堂山长,有的成为维新变法、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有识之士。

阮元在晚年曾说:“回思数十载,浙粤到黔滇。筹海及镇夷,万绪如云烟。役志在书史,刻书卷三千。”广东或许只是阮元为官生涯中的一站,但广东却因阮元成为晚清广东学术文化中心,致使广东不但汇聚了一批经学名家,而且培养出一批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坚人物。广东学子“见闻日扩,而其文亦渐近纯熟,岭海人物,蒸蒸日上,不致为风气所囿者,学海堂之力也”。是他扭转了广东学术的地位,使广东文风为之一新,格局大开。

在督粤近10年时间里,阮元把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编撰和刻印书籍上,在广州掀起首个刊刻高潮,所刻的书籍在选择上由专业学者把关取舍,再由学海堂师生反复的校勘。《学海堂集》便是学海堂师生的作品,从初集至四集,共有文章430篇,诗歌2417首,作者412人,字数达130多万,以经史文笔为主,还包含算学、天文、地理,反映了学海堂各学长、参与季课的士子和专课肄业生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刊刻了经学名著《皇清经解》183种,360册,1400余卷,汇集清前期74位经学大师的重要著作。梁启超曾说:“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清代乾嘉学术的成果大都收录于《皇清经解》中,可以说是集清代经学整理研究之大成,集中体现了清代在经学方面的成就,对于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以及推动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海堂初集》、《学海堂二集》、《学海堂三集》、《学海堂四集》,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广东刻书黄金时代

自此广东风气大开,官刻私刻风起云涌,广东刻书进入黄金时代,

各省的书商云集在如今广州的北京路、西湖街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建起了书坊群,形成刻书印书的集散地,当时有案可考的书坊多达百余间,书铺栉次鳞比,数量之多已仅次于北京、苏州,在全国居于第三位,使广州成为晚清时期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这时广州不仅刻印学术价值较高、卷帙浩繁的众多丛书,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类书籍,而且刻印技术显著提高,可以套印多种颜色,眉批、夹注颜色不同,阅读时非常醒目,因而广版图书畅销全国,步入全国出版业的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清经解》,阮元主持编修,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李玉婷

美编 | 秦 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