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军第七十四师被全歼灭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先是不可思议,然后大为恼火。

要知道,七十四师可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其拥有全美式装备,从上到下武装到牙齿。就连一向孤傲的美军也认为:国军也就七十四师还算能打。

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孟良崮战役之中,于短时间内被尽数全歼。

坊间有传言,冷静下来的蒋介石,痛定思痛,总结了以下两点原因:内部不团结,各派系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蒋介石多次命其他部队增援七十四师,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原因是各部队想保留自己实力),皆未能支援到位,导致战机贻误。

七十四师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精神上已达疲态,兵力又处于下风,焉能不败?

有人或问,国军不是一直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吗?怎么在孟良崮战役之中人数就没有解放军多了呢?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点原因。

第二,国军将领指挥失误,轻狂冒进。

这个担责的国军将领不是他人,正是张灵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种种文献资料表明,蒋介石和顾祝同对孟良崮战役有遥控指挥,但是第一线的指挥官,没有其他人,只有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这个锅只能他来背。

为什么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线战场瞬息万变,所有的抉择都跟你自己和部下的性命攸关。完全听从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做出决断,这也不是一个优秀将领的所为。

这样看来,无论如何,张灵甫得负主要责任。

那张灵甫到底有没有轻狂冒进呢?

从战役的最后结果来看,似乎是这样的。张灵甫孤军深入,虽占据要地,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同时一旦遭到围困,那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这和三国时期蜀国马谡所犯的错误颇有些相似。

而且,如果没有陷入包围之中,第一点也无从谈起。这样看来,轻狂冒进乃是导致失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

我自然是无法去问当事人的,而且其他人现在也无法做到,这我敢百分之百保证。

但是我们可以从前留下的文献资料中窥探一二。

张灵甫在战争中被直接击毙,自然也就不可能留下关于孟良崮战役的相关资料。即便他那时侥幸逃生,想必也不会承认自己轻狂冒进而导致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们就只能把目光投向粟裕将军。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四章的名字叫英雄孟良崮,正是粟裕将军以第一视角全面总结此次战役,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在此章中,粟裕将军提到:

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由于敌人拟对我实施中央突破,敌第七十四师的态势势必稍形突出,但在战役发起前敌两翼部队距第七十四师仅四至六公里。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从我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敌人想得过于愚蠢。

我们历来有一种风气不好,就是喜欢丑化战败者,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所谓成王败寇。我们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仅凭过往的经验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去断定实际情况。

更何况,如果对手真的那么愚蠢,岂不是把自己也贬低了。对敌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粟裕将军在这里特地花大篇幅进行了辟谣,并以亲身作战的实际情况一一驳斥那些不实的猜测。七十四师如想获得胜利,则必须得有人打先锋。而张灵甫也异常谨慎,仅仅突出了四到六公里。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六公里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张灵甫为何会如此谨慎?

他素来为人比较孤傲,所以人们说他轻狂,几乎没人持反对意见,但孟良崮这次,确确实实是冤枉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灵甫

吃一堑,长一智。由于之前惨败的经历,国军认真做了总结,得出一个结论:不能突出。

这个突出当然不是指什么腰间盘突出,而是指部队突出。因为一旦突出,必会被解放军分割围剿,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失败不可避免。

于是乎,蒋介石下达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策略,以避免重蹈覆辙。

这是蒋介石直接下达的命令,我们退一万步说,即使张灵甫是糊涂的将领,他也不敢违背蒋介石的命令,除非他不想干了。

再说,张灵甫也绝非昏庸的将领。看着前面的人掉进陷阱里,难道还要继续跟着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再次掉入陷阱里?

而且敌第七十四师是我军的死敌,解放战争以来,敌军对我华东的数次进攻,常常以第七十四师打头阵,曾先后抢占我淮阴和涟水,我军亦多次寻歼该敌,均因未遇有利战机而未能得手......”.

如上所述,粟裕将军之前在实战中遇到七十四师一直未能战而胜之,双方仅仅打个平手而已。

如果张灵甫是个不靠谱的将领,恐怕早就被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也不会将其作为先锋军,而七十四师绰号只能被称为“气死你师”。

那既然孟良崮战役国军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张灵甫轻狂冒进,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粟裕将军将本次胜利归结于以下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间为粟裕将军

首先是坚持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央、中央军委鉴于内线歼敌之有利,确定华东我军继续执行内线歼敌的方针,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发电指示我们:“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原今你们提早转入外线之计划,“现可改变,大约本年全部时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

早在蒋介石决意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之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便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部署,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无疑是准确无误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艘船没有导航灯,那在茫茫大海之中,面对各种暗礁,该如何前行呢?

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即复电指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同时指示:“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惟(一)要有极大耐心;(二)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

虽然并未亲临第一线,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都十分关心战局,实事求是地给出建议,让将士们吃下定心丸。

当前线指战员将最新的情况及自己的设想上报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立即给出重要指示:大方向上,不要轻举妄动,一定要先稳住,等待时机再图进取。在具体战略方面,可以采用诱敌深入战略,一是如何如何,二该如此如此,三不该怎样怎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良崮战役遗址

什么是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就是。

这里还应该提到一点,粟裕将军没有提到的。陈毅将军和他自己的前线指挥,也十分精妙。

我们始终处于主动,充分利用了在解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时南时北,或东或西,有进有退,既打又撤,用高度机动回旋的方法调动和迷惑敌人。

粟裕将军虽然没直接夸自己,但这一段的描述,却也体现他带兵的一定功力,深得游击战的精髓。

还有得到情报后的果断抉择,和陈毅将军一起商定采用“黑虎掏心”的战法,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着实令人钦佩。

广大英勇指战员的大无畏精神。

再好的战略战术,也需要具体的人来实行,没有好的人来执行上级的指令,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各种传闻中,关于孟良崮战役的牺牲人数一直是个谜团。

作为亲历者,粟裕将军提到的数据应该是较为靠谱的:两千多名战士牺牲,近万名负伤。当然,为了更为精准,我还找到了更为详细的数据。

临沂官方编著的《孟良崮战役资料选》中提到,本次战役解放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

一次战役,牺牲了一万多名战士,可见其艰苦卓绝的程度,那些造谣的人可以休矣。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我看过很多其他人对孟良崮战役的分析,大多是从战略战术层面来分析,什么包围与反包围,“耍龙灯”,“黑虎掏心”等等。

这些固然值得一提,显示出解放军高超的指挥艺术。但他们却恰恰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些战术的基础在哪里?

人民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良崮战役遗址

粟裕将军没有忘记这一点,他在文中特意提到了三点:

一是空舍清野。何为空舍清野?就是老百姓们把粮食等其他资源都提前转移,只留下一间间空屋子。即使占领了此地,也难以掠夺到任何资源,只能望屋兴叹。国军得不到有效的补给,只能靠空投,后继乏力。

二是民工。当时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之下,农民的政治觉悟空前高涨。纷纷自愿支援解放军,部队也容不下这么多人。所以有一些人就加入勤务工作,他们主要从事伤病员运送、工事构筑、运输等工作。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重大。有效保证了部队的正常运转。

三是民兵。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兵力的补充自然是有益无害的,连韩信都说:多多益善。只要指挥得当,不是一盘散沙,兵力自然是越多越好。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