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对人体极为重要,具备止血、凝血、调节免疫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等多项功能。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在 100 - 300×10⁹/L,低于此范围则属于血小板减少。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以下 5 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感染:人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细胞会错误攻击血小板,致使其减少,而且免疫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壁,也会造成血小板消耗。
  2. 药物因素:许多抗肿瘤药物有骨髓抑制副作用,像抗代谢药、生物碱、烷化剂、铂剂等,可使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下降。阿司匹林、肝素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过度使用,以及抗感染药物(如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都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
  3. 血液系统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降低;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因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导致外周血三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还有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系统肿瘤的骨髓转移,影响骨髓功能进而影响血细胞生成;另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可致血小板过度消耗。
  4. 其他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也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情况。
  5. 理化因素:环境刺激能造成血小板减少,像苯、甲醛、二甲苯等化学物质以及 X 线等电离辐射长期作用下,可能使造血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形态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血小板减少原因复杂,患者需及时就诊检查评估,确定具体原因后制定治疗方案并开展治疗。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防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若计数迅速降低或出现出血现象,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