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英法联军一把火,使得这座集中西园林之大成,耗费三四千万两白银,经六代清帝历时150多年建造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它的残骸如今还矗立在京西郊,那些幸存的残垣断壁,似正默默地述说着历史上那幕惨剧。

这其中有个27岁的年轻英国军官,写下了对圆明园的印象:“你很难想象这座园林如何壮观,也无法设想法军把这个地方蹂躏到何等骇人的地步。”他很义愤地表达着,对法国人野蛮行径的不满,但自己也没有空手而回。而几天后英军总指挥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下令放火烧园,更讽刺的是他也是执行者之一。而这位军官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会为被侵略的这个国家而效力,开始迈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步。他的名字叫做查理·乔治·戈登。

这次英法联军的入侵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清廷签了城下之约《北京条约》。这场战争可以说清廷从一开始的自视,到后来的抵抗都有着一种盲目的自大,这种自大到了尾声又变成了怯懦畏惧。虽然1840年的战争过去了20年,许多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这样的有识之士提出“开眼看世界”,但现实中并没有给清廷带来实质观念上的变化。就直观的武备对比,当时清军中还大量装备着晚明时引进的红夷大炮,这炮射程短,精度差,射速慢,杀伤力小,到了19世纪已是老古董了。不仅技术落后,更可悲的是,这类火器还有清初,甚至明末时铸造的成品。反观英法联军,有当时先进的阿姆斯特朗炮,新式拿破仑炮,在战场上呈碾压的优势,两者对比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

借师助剿

清廷在与外国战争中失败,还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当时越演越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会要了“大清”的亲命。且太平天国的军队竟然比清军更多地装备了洋枪洋炮,左宗棠后来也说“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在面对这种内忧外患之局面下,洋务自新运动也应运而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提出“借师助剿”成了必不可少的方略。在当时上海已经有了一支“洋枪队”,他们是受官员富豪资助成立的,首领是美国人华尔。这支部队是雇佣军,里面成分复杂,里面有中国人也有洋人,但无一例外装备着洋枪洋炮,主要职责是保护上海抵御太平军的威胁。不久华尔在组建军队时,触犯了当地列强的利益,遭到了关押。为了脱身在一番骚操作后,他成了中国籍,而得到了中国官员的庇护。此后更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当地官员富豪的资助,他重建了由洋枪洋炮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副统帅也是一名美国人白齐文,华尔还给这支军队命名曰“常胜军”。

以西式军纪、穿西式军服、持西洋火器的部队,在保卫上海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太平军主动撤围上海后,华尔率领的“常胜军”频频奏捷。但好景不长,同年1862年9月21日,华尔率部赴浙江慈溪与太平军激战,被同样装备洋枪洋炮的太平军击成重伤,次日毙命于宁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尔

此时的戈登虽然配合华尔击败过太平军,但他并不是第一顺位人选,前任死后白齐文自然而然地坐上了统领的位置。白齐文此人虽作战意志比较勇猛,但军纪非常差,战后抢夺财富、劫掠城镇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知道,这些人来中国是为了升官发财的,中国人的财产生命安全不在其考虑范围,他也只要对那些资助者负责。虽然他暂时坐上了统领之位,可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对此人非常不满,白齐文仗着外国人身份,嚣张跋扈,也不把清朝官员放在眼里,两人矛盾日益加深。恰在此时又生事端,他带领卫队打伤了名义上统领“常胜军”的道台杨坊。李鸿章本就厌恶此人,随即将他撤职。这次事件让“常胜军”统领问题再次提上台面,经过几番人选,最终当时英国驻上海陆军士迪佛立,向英国本部呈报他与李鸿章提名,以戈登为这支部队的统领。

戈登此时也不过是个名誉少校,并且也清楚自己资历不够,没有多大的优势能胜出。经过清廷与英方围绕常胜军统领位置的一系列政治博弈后,他确成了最终得利者,到了1862年3月正式接任了常胜军统领。

“常胜军”从华尔到戈登,则涉及到了中英两国政策问题。毕竟华尔是入籍中国的,这支军队算是自己人,而戈登是英国人,在军队指挥权责上比较难界定。士迪佛立与李鸿章协商后,订立了管带“常胜军”条约的“约法三章”,双方约定该军的英国统领官爵与巡抚相当,不过须受他节制;其次,该军设中英各一统领,但英国统领不受中国统指挥,只接受李鸿章命令。再次,军队粮饷也由以前的上海商人,转为朝廷负责。最后还规定只能在上海三十里内作战,如果要远征,则需与英法联军当局商讨同意。

通过政变上位的恭亲王和慈禧,因政治需要,同意了江浙官绅“借师助剿”的提议,内中外三方一拍即合,形成了联合态势来镇压太平天国。戈登能够成为“常胜军”统帅,既是清廷“借师助剿”策略的一个具体落实,也是外国势力为深度介入中国的军队、政治、经济所作的尝试。所以戈登能够登上晚清舞台,是当时的时势所推动的,这个大背景的形成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从此事件可窥一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华尔组建的“洋枪队”

戈登很快地掌握了“常胜军”,在西式军法训练后,这支军队成为了一支剿灭太平军的强大力量。终归花大价钱武装起来的常胜军为的是讨伐“长毛”,而三十里的限制也让李鸿章难以接受,但不久后英法联军当局的两位将军,相继因公离职,如此便没有人再反对李鸿章的要求。

李鸿章开始了他的攻略,命令“常胜军”进攻福山。此地在上海西北六十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进攻常熟的大门,还扼守着苏州的水道,此地一下就可直接威胁苏州。在当时太平军战局处处劣势的情况下,苏州的重要性更是凸显。而不久前常熟太平军守将已降清,福山却被太平军重新夺下。常熟因此被太平军重重围困,所以要救常熟必须要拿下福山。在攻坚战中,就需要戈登“常胜军”的洋枪洋炮发挥作用了。他接到命令后,令军中配备大量的火炮,在4日清晨开始炮轰福山。“常胜军”火力非常凶猛,太平军建造的工事,对火炮轰击完全没有起到防御作用。清军随后发起的进攻,太平军抵抗并不激烈,没过多久就攻下福山。太平军得知福山被攻陷,围城的军队主动退却,戈登没费多大力气就开进常熟城,首战即告捷。战后李鸿章对戈登的军事能力大为赞赏,对“常胜军”也更为依仗。哪怕之前被撤职的白齐文到北京陈述自己的“冤屈”,英方已经建议恢复他的职位。但李鸿章在这问题上坚决力挺戈登,接连写了两份力保戈登的公文,交给英国陆军提督和驻沪领事,并且还奏请朝廷钦赐戈登江苏总兵头衔。最后上海英方终于决定支持李鸿章提议,戈登作为“常胜军”统领的位置才得以保全。

李鸿章如此力保戈登,一是因为与白齐文的矛盾,让他回来势必影响自己对军队的指挥权。二则是戈登在福山一役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如此听话又能战的军队,怎么能放弃?对于李鸿章的赏识戈登也投桃报李,此后四个月,他率领“常胜军”与淮军联合向西而进,攻陷太仓、昆山、吴江等太平军占略要地,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常胜军凭借着优势火器,面对太平军的防御屡屡奏效。李鸿章的下一个目标是太平军的重镇苏州。

杀降风波

李鸿章与戈登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苏州之役时,一个消息传来让事态变得更为严峻。白齐文竟然投向了驻守苏州的太平军,而且戈登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利消息,苏州城中还有不少洋人在协助太平军。这两个情报对清廷来说是很不利的,因为太平军有了这些西方专业军事人员,还有洋枪洋炮得以武装,再加上苏州城大墙高河深,对攻方来说大增加了攻取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胜军围城苏州

1863年9月,戈登率领“常胜军”与淮军进抵苏州城外,开始对苏州展开围城。戈登首先想的是诱降白齐文,他清楚白齐文在太平军中也不会得到重用,且也没有实力给予其相应的军队。果然与白齐文的见面印证了这个想法,白齐文在戈登面前大倒苦水,说太平军对他要求掌握军队的条件根本不予理睬。只要戈登能保证他投降后不会受到逮捕审判,就同意离开太平军,回到常胜军效力,戈登当即同意。白齐文的离开非常顺利,太平军守将慕王谭绍光非常大度,没有丝毫为难,并且将白齐文部的受伤者也全部送出。

苏州作为太平军最重要战略要地是不可能放弃的,在其周边与清军展开极其酷烈的战斗,但奈何淮军联合“常胜军”,也依靠西方进口的精良火器,使太平军屡遭败迹。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回救,激战数月仍旧无法解围,在援解无锡失利,浒墅关、虎丘失守后。清军已清除所有外围,切断外间通道,苏州登时成为了一座孤城。此时城外尚有一座石垒长城,绵亘10余里,这是苏州最后一道防线,清军只要拿下此处,对太平军守城士气、抵抗意志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李鸿章命令戈登以炮火轰击,几个小时后石垒长城坍塌10多处,中外联军趁势攻占多处据点,太平军不敌退入城中,至此苏州城防已岌岌可危。

戈登率领“常胜军”在争夺石垒长城的战斗中损失颇大,英国军官亦有多名伤亡,而面对苏州这座坚城,如果强攻伤亡只会更多,所以也很忧虑。他建议李鸿章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尽快进行诱降的行动。李鸿章委派手下与城中郜永宽秘密接触,进行策反。11月30日晚李秀成率领其麾下一万多人撤出苏州,由此标志着苏州攻防已无希望。李秀成曾建议各部一起转移,但是各将心思各异,无奈之下只得放弃。12月2日郜永宽亲自出城私见淮军将领程学启与戈登,双方约定投诚时刻以头裹白巾为标志,希望清军进城能保证他们的安全。12月4日,郜永宽等人刺杀了慕王谭绍光,献城投降,当晚清军一部进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杀降

然而就在受降不久,12月6日归降大典上。李鸿章招郜永宽等八王前来赴宴,席间,让八个弁勇手捧红顶花翎的官服,行进至席前请郜永宽等人升冠。八人正得意扬扬之际,身边弁勇随即拔出刀来,手起刀落,降将们人头落地。与此同时,苏州城内也对投降士卒进行大规模的杀戮,时人记载“大兵汹涌而入,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死者二万多人。电影投名状就是参考此史实,我们在看虚构电影时都隐隐不忍,现实中却更是惨烈暴酷,苏州城内外都为之一红。

戈登并没有参与此事,直到第二天他才知悉八王被杀,顿时火冒三丈,与李鸿章发生了严重冲突。并宣称如果清廷对这种行为不给以处罚,他就不会再为清廷服务。戈登在苏州围城期间,出面担保郜永宽等八王的人身安全。而现在发生的事,外面也盛传他欺骗太平军,如此使得戈登感觉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所珍视的荣誉尽皆扫地。英方也派员要求李鸿章认错,而李以这是中国内政为由拒绝。最后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二人会面,会后,李鸿章也发布告示表明戈登与杀降无关,戈登则同意新年过后继续为清廷出战。在杀降事件中不少西方媒体指责批判李鸿章,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声讨所谓的正义。英方有借此机会搞掉他的意思,从而独自掌控“常胜军”。闹到这一步已相当复杂,这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事情,更是英国干涉中国军政的博弈。

1864年2月,戈登率“常胜军”参战宜兴,此时的太平军战区已缩小至太湖南北两片区域,而攻占宜兴可断其两面联系,再各个击破。3月2日在“常胜军”炮火协助下宜兴攻破,3月10日进攻常州外围金坛。但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苦,太平军拼死作战打退联军多次进攻,戈登本人也被太平军的子弹击中脚部,常胜军被迫退回。直到4月25日,金坛才被清军攻陷。4月中旬常胜军驰援常州攻防战,依靠优势火炮协助清军攻城,在中外联军的攻击下终于陷落,而常州攻防战也是戈登在中国参与的最后一役。两个月后,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运动也落下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登最后的日子

最终结束

战后,清廷敕封戈登为提督,穿上了黄马褂;英国也晋升他为中校并封他为巴兹勋爵,如此他在中国的生涯也达到了顶峰。受两国的晋封,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军官,成为万众瞩目的将领新星,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此后他辗转多地来到非洲,直到1876年坐上了苏丹总督之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好景不长,五年后苏丹反英领袖马赫迪·穆罕默德发动起义。起义军于1885年1月26日攻陷总督府,戈登则被起义军用长矛刺穿胸膛丧命总督府。

戈登死后极尽哀荣,中国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免俗,各英租界都有以他命名的楼房、道路。对于中国而言,戈登的身份有着侵略者、殖民者的印记。所以周总理在访问苏丹时说:“曾经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苏丹民族革命运动的帝国主义者戈登,最终受到了苏丹人民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