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在李鸿章等人的强力推动下,清政府向西方派遣了几批留学“幼童”,并开办了新式军事学校,看起来搞得有声有色。但对于这些留学生的后路却想得不够周到,李鸿章曾经建议让这些“海归”们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获得批准。直到他去世四年以后,清政府的科举考试才终于向留学生们敞开了大门。
1905年7月4日,清朝光绪皇帝亲自监考留学生第一次殿试,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们,满肚子的“洋墨水”,正想好好发挥的时候,打开试卷全都愣住了。只见卷子上有两道题目,一道是《汉武帝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论》,一道是《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儆军实论》。这些留学生们虽然也很优秀,但他们以学习西方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主,对于这些八股文,实在是不擅长,有的甚至连题目都要读半天才能懂什么意思。
李鸿章本人对这些留学生的期望值相当高,等着收“远大之效”,结果除了少数留学生派上了大用场,混得稍微好一点的被外国人招收,有的去当了翻译,大多数人其实无所事事,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上面的故事只是清朝洋务运动败笔之处的一个缩影。李鸿章兴办洋务,创设了北洋海军,而且纸面上的实力超过了日本,在1891年西方军事家的各国海军实力排名中,北洋海军高居第八,日本海军则位居第十六。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铁甲战舰却一败涂地,皆源于这场改革只是做了顿“夹生饭”,人才只管培养不管使用就是一个例子。再比如,武器装备方面,日军主战装备是青铜山炮、田式步枪,而清军使用的是性能更加优越的克虏伯炮、毛瑟枪,但清朝在打造武器装备的同时,却缺乏适应近代战争的兵站设备、运输机构和给养等。
洋务运动只做成了“夹生饭”,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清朝只知道“照搬照抄”,建了那么多兵工厂,却只是不断地生产别人过时的“山寨货”,西方人一边用淘汰掉的旧东西来赚你的钱,笑你人傻钱多,一边在生产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始终快你一步。
《中国之瓜分》的作者贝斯福,1889年参观了金陵机械局后,说道:看他们高兴而努力地制造一些浪费钱但又无用的军需物品,使人心中感到凄怆。
清军的指挥员们也成了“夹生饭”中“生”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剿灭捻军之后,淮军将领们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躺在旧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殊不知此时的日军指挥员们经历了几场近代战争,掌握了近代战争战法。在进行新军训练时,这些指挥员们就当甩手掌柜,站在旁边看热闹,淮军名将周盛传看出了问题,并加以训导,但这些军官们基本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大家说说,甲午海战清军到底是输在了哪里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