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习历史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篇幅讲清朝的时候,八国联军攻打我国,然后明明作为大国的清朝朝廷却一再退让失败,最后不得不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割让经济割让领土来保证他们最后的一点生存环境。当然,战争有胜有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让人气愤的是清政府的消极抵抗态度,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安稳生活,一再退让,宁愿将领土和权力割让出去,也不愿意奋起对抗。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清政府创造出来的屈辱历史,出了怒其不争之外,也会联想到当初大清入关攻打明朝时的骁勇,唏嘘于清后期政府的无能懦弱,更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当时八国联军攻打的是明朝,明朝拥有50万大军,用来对抗八国联军的话,会不会赢面更大呢?
八国联军的恶行
八国联军虽然有八个国家的军队组成,但他们的军队其实只有5万人,他们一开始就是高傲的,高傲到觉得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只需要用区区5万人就可以搞定了。他们的高傲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大概就是侵略方式的不同吧——正常的侵略其实都是以军队之间打仗为主,对百姓的残害都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的,但八国联军不一样!
他们刚打进中国,就毫无阻碍的占领了北京天津等地,为了能名正言顺的屠杀当地百姓,八国联军将他们全部安上了“义和团成员”的名号,然后无差别的杀人,很多妇女小孩更是被凌虐致死,场面之凄惨,是令人光是听闻都会呼吸骤停的程度。
当然,除了奸淫掳掠,杀人放火之外,他们还有意识的损毁我们国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保障,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洗劫了所有本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华名族的各种稀世瑰宝。使得中华民族儿女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文化艺术品几乎全军覆没。
清政府的不作为
这些闹剧,使得当时本就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在根本无力反抗,或者说并不打算反抗的情况下,不得不和他们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自己的国土和国民被烧杀抢掠的情况下,赔出去了4亿5千万两白银,至此,这场惨剧才宣告暂时结束。
是的,这已经是清政府的常规操作了,别人打进来,他们光是听说就已经吓得不敢站起来了,更何况反抗呢?从鸦片战争开始以后,清政府对待侵略的态度就已经很明确了——他们都没有想要反抗的意思。
因为有祖先留下来的大量钱财,有人民辛辛苦苦交出来的大量税收,清政府皇室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其实没有被改变多少,也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改变,想要永远享乐下去,所以每一次战争,他们都选择的是赔款割地的方式来解决。理所当然的,对待八国联军的强势侵略,以及其心昭昭,清皇室更是害怕得不顾国民,不顾一切的做出了令人咋舌的让步,使得中国从那以后,国力就变得更为羸弱,国民长达一个世纪都不得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明军队对阵八国联军?
清政府如此的懦弱不堪一击,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曾经骑着战马大败明朝军队,强势的占领了整个明王朝,成功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关称帝。虽然成功占领了明朱皇室的江山,但当时明军队也是至死都在奋力抵抗的,没想到当时清那么铁血的祖先打下来的江山,被后辈们拱手让人了,这让人不得不想对比一下,如果八国联军对上的明朝的军队会怎样呢?
明朝最后虽然输给了努尔哈赤,但他们的骨气是一直在的,当时他们的宣言是绝不割地赔款和亲,所以如果八国联军来侵略的时候,还在明王朝,当时从上至下肯定不会那么容易放弃抵抗,割地赔款的。那如果用明朝的50万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的5万人有胜算吗?我们首先从武器方面来分析一下吧,八国联军当时攻打北京天津的时候用的不是冷兵器,而是杀伤力巨大的枪炮。
我们查阅历史就可以知道,明朝时期其实军队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了,只不过因为原材料限制,没法给所有军队大量配备的条件,但以50万人对抗5万人,哪怕枪炮没有对方多,只要有一定数量,胜算也是很大的。
再从军队士气来看,明朝是出过很多名将的,比如左良玉,吴三桂,还比如擅长水战的戚继光……他们率领的军队士气都是很足的,虽然后来最终因为政府积弊,官场倾轧,导致了他们哪怕有通天的本领也不得不走向败局,但如果是抵抗高傲又松散的八国联军,明朝军队的士气是绝对会远远高于八国联军的。
最后从他们参与战争的目的分析,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出发点是为了利益,他们想要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分一杯羹,想要通过战争获取大量钱财。而明朝军队的出发点是为了保卫家园,为了让自己家人和后代赖以生存的国家不被覆灭,为了家国,这是没有退路的战斗。
更何况八国联军完全没有私德,他们所过之处犹如蝗虫压境,烧杀抢掠,寸草不生,但凡有些血性的军队男儿,都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拼命奋起反抗的。所以两军的目的不一样,八国联军只是为了利益,他们不需要拼命,而明朝大军是为了生存和尊严,必定会以命相拼。
结语
综上所述,明朝军队虽然对抗清太宗努尔哈赤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战败,但他们有一种不死不休的劲,所以如果用50万的大明军队和八国联军5万人来对抗,胜算还是很大的。
当然,历史已经形成,再也无法更改,这些也都只是假设,只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能记住当时清政府的耻辱时刻,不要再给侵略者可乘之机,永远要为国家崛起而奋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