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以后,关于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有几大野战军的说法,一直以来存在一点疑问。因为按照常规的理解,可以根据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和华北5个区域来划分,在事实上分为5支野战军;然而从正式的文件上看,却只有前4支,不存在最后一个“华北野战军”。至于当年华北的野战部队,正式的名称其实是“华北军区所辖野战兵团”,和正式的野战军明显有区别。其实在48年三大战役前,华北的野战部队已经有3个兵团近24万人的规模,兵力充足。从建制上看,甚至比同时期的西野、中野都要庞大,那为什么华北的野战部队最终也没有成为独立的野战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部队的构成因素。48年的华北部队,虽然人数并不少,足以达到独立野战军的规模,但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客观来说还是要弱于其他主要野战军。因为华北区域从抗日时期就是我军作战人数最多,发展最快的区域(敌后战略要地),因此在这一区域,扩大部队规模方面并不存在障碍。也正因如此,内战时期不少精兵强将被从这块根据地派出去,用来支援其他地区部队的组建和壮大。48年华北的部队虽多,但是却不足以担负攻坚重任,尤其重武器奇缺,火炮数量还比不上部队人数最少的中野,从构成上看不如其他野战军合理,尤其东野、华野这样的主力野战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作战任务问题。如果说49年东野是解放军的战略机动部队,则华北解放军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支“预备队”,哪需要就去哪。华北部队的任务更多为配合其他野战军完成大会战任务,从中协助,而不是担任攻坚主力。这样的角色定位就使得其重要性和地位上,与其他野战军略有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解释显然不够直观,举2个最直接的例子。48年底东野入关前,华北部队无法直接打掉傅作义集团,更多是起牵制和分割作用,所以必须等东野南下作为进攻主力,再在东野的重炮到位后攻打张家口、新保安等地;而49年我军向西北进军,华北部队的2个兵团也是被派去支援西野。这两战的指挥权,分别在东野和西野,而华北的野战部队是辅助角色,这样的任务都是预备队的定位,所以他们没有成为独立的野战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战局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因为上面两个原因,华北的20多万解放军没能成为独立的野战军,那三大战役之后,部队实力及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为什么这支部队的地位还是没有升级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全国战局已经彻底变化了。49年下半年北方仅有的需要作战的区域就是西北,所以华北的2个兵团被抽走了,给了西野;而剩下的部队主要任务就是维护解放后北方的秩序,作战任务已经是次要的,甚至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在这种局势下,各主力野战军纷纷渡江南下,而华北的部队也没有进一步升级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