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北海道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农业和畜牧业天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农业总产出基本都保持在万亿日元级别,超过日本总农业产出的1/10。有学者曾用中国式的语言形象地比喻过,作为“虾夷”之地的北海道,俨然从“北大荒”成为不可动摇的“北大仓”。如今,打出文旅旗号的北海道酪农产业,也被融入文化元素。
北海道的农业“发迹”要追溯到1869年,明治政府成立“开拓使”,正式对这片荒芜之地进行成建制的开发。“开拓使”不是身份职务,而是明治政府下特有的临时官厅机构。直到1882年,“开拓使”才完成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回头看,“开拓使”把积极引入欧美技术、文化和理念作为北海道开发的“底色”。
尤其是,单从畜牧和相关兽医学来看,当时的日本几乎是一片空白。有技术、有知识的外国专家成为日本政府推进近代化不可或缺的外来“主力军”。史料显示,明治时代开启后的20余年里,明治政府聘用的外国人中有大约11%投入到了“开拓使”当中,而“开拓使”经手使用的外国人中超过6成都是美国人。其中,大名鼎鼎的,当属为北海道酪农文化奠定基础的美国人埃德温·邓。
埃德温·邓在美国有着光鲜的畜牧业背景,不但父亲拥有农场,叔叔也有农场,埃德温·邓在大学中退后,在农场积累了丰富经验。源于日本“开拓使”的官员和美国农业官员的交情和推荐,埃德温·邓勉强接受了前往日本进行技术指导的任务。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不了解日本的埃德温·邓最初认为日本是个“东方小国”,对于赴日工作有点情不甘心不愿。因此,任务契约也只签订了短短的一年,这也让他日后变成了不断续签协议的风趣模式。或许是真的对日本畜牧业的一张白纸有心理准备,1873年7月9日,第一次来日本时,埃德温·邓甚至从美国带了牛、羊、马各百只,还有若干农耕用具。这样的场景也令人捧腹,与其说是技术援助,不如说更有点“农业移民”的味道。
说起北海道的农业发展和教育普及,日本一定会提及同样作为美国人的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日本人习惯通称为“克拉克博士”。和这位塑像被立于札幌羊丘展望台的美国教育家相比,埃德温·邓更富于“地气”。在我看来,“地气”一方面在于,“克拉克博士”作为札幌农学校的首任校长,着眼于农业的教书育人和知识传播。今天,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少年,要胸怀大志”就是“克拉克博士”留下的名言。和他不同,埃德温·邓则深入农场、田间和地头,是截然不同的“实干家”。有意思的是,“克拉克博士”像中,主人公手指前方,意为指引教育未来之路。而在同名纪念公园内,埃德温·邓像中,他则穿着农衣,肩上背着一头小牛,十分的生动和真实。
另一方面在于,“克拉克博士”在日本的时间不过一年,而埃德温·邓在日本还娶妻成家,彻底摒弃了自己最初瞧不上日本的想法,为北海道的农业特别是畜牧业近代化投注了所有的热情。如今遍布日本超市的黄油、奶酪、火腿和香肠,都由埃德温·邓在日本首次生产制作成功。伴随日本废止“开拓使”,埃德温·邓在1883年终止与日本政府聘用协议返回美国。翌年,他又以二等秘书的外交官身份再度赴日工作,续写和日本的前缘。还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埃德温·邓还成为反对战争、主张议和的一员。
在经历在日企业等工作后,1931年,埃德温·邓在东京去世,也把人生最后的时间留在了日本。当日本谈起究竟谁是北海道“酪农之父”时,埃德温·邓和“克拉克博士”应会平分秋色。但当日本人带着情感追忆北海道的蜕变史时,或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天平倾向给埃德温·邓。
作为一个对历史课题欲罢不能的人,我还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不知,这样的一段交往史,对如今的日美关系,产生着怎样的隐形影响。(2024年11月22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