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马君武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登的一首诗,名为《哀沈阳》。这首诗是讽刺和声讨张学良只知沉溺于女色 ,不顾国家利益和百姓死活 。而诗的第二句:翩翩蝴蝶正当行, 它就明确的点破 9月18日晚上陪着张学良翩翩起舞,让少帅不要江山要美人的红颜祸水就是当红的电影明星胡蝶 。此诗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张学良与胡蝶二人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两人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马君武诗中所述之事是否真实?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是否与胡蝶在一起翩翩起舞?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马君武误会张学良
马君武是国民党的元老,是当年与孙中山先生并肩创建同盟会的革命先驱。马先生并非一般政客,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他淡泊名利,选择淡出政界,致力于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曾为中国多所大学的创办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样的人物在报纸上公然批评张学良,自然会使人们更加深信:张学良这位公子哥儿有误国之嫌。但张学良在这一问题上却确确实实是被冤枉了。
《庸报》批评张学良
实际上,最先爆料“九一八”当夜,张学良与胡蝶幽会的并非马君武先生。早在1931年10月,天津的《庸报》就刊登过类似的消息称:“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东北军之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彼时却正与红粉佳人胡蝶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这一消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或许是由于当时的华北还处于张学良的势力范围,因此被“和谐了”;或许也是因为这消息并非出自名人之口,没有名人效应。然而,马君武与张学良之间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却使这位老先生开始对《庸报》上的这个消息坚信不疑。
马君武与张学良过节
当时,马君武希望能为“民大”筹集一些办学经费,而张学良以及他故去的父亲张作霖向来都是很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张氏父子资助的东北大学曾是中国硬件实力最强的大学,张学良在主政华北后,也经常给南开大学捐款。这让马君武满怀希望地找到了张学良,结果,张学良却以财政吃紧为由婉拒了马君武。这让马君武心生芥蒂,觉得张学良确实如报纸所报道的那样,是个夜夜笙歌的花花公子。于是,老先生便心怀怒火,在11月20日发表了这首贬损张学良的《哀沈阳》。
胡蝶《申报》辟谣
然而,马老先生的这首诗,不仅将张学良置于风口浪尖,也将几位无辜的女性牵扯了进来,这其中最无辜躺枪的就是胡蝶。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这首诗的当天,胡蝶所在的电影公司,就迅速地做出了回应。在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申报》上,以胡蝶的名义,发表了辟谣声明。胡蝶辟谣中有这样一段话:胡蝶曾去北平拍摄电影。到达北平的那一天,事变已经发生。全体同仁马上一致决定,抵制日货,禁止男女演员参加任何私人聚会和娱乐活动。在北平的五十多天,从未涉足过舞池。同时胡蝶所在公司及所有演职人员做出声明:这次到达北平的男女演员,都住在东四牌楼三条巷十四号的大院,每场戏都是同去同回,没有一个人单独外出。我们初来乍到,外出采购物品,都是三五成群,来去匆匆,所以对彼此的行踪了如指掌。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相信谣言,我们愿意用人格做担保。胡蝶辟谣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查明这次造谣为日本媒体所为,暴日早有吞并中国的野心,他们造谣的目的,是借男女暧昧之事来败坏张副总指挥的名声,使他不能返回东北。愿我们国家的人民,不要中了日本人借刀杀人的诡计。胡蝶在她的回忆录里,谈到了使她终生难忘的跳舞绯闻。她在文章中说:“它是我生命中最悲愤的一页。马君武的诗是根据传闻而写的,也没有去求证。事后才知道,日本新闻社在张学良身上造谣诽谤,目的是激起民众的愤怒,并将矛头对准他,从而转移事变的焦点。马君武义愤填膺,也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假,就把我也卷了进来。”接着又说道:“我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才到了北平。我到天津时,就看到了大量的撤军,知道沈阳已经沦陷了。”后来查证,张学良与胡蝶的跳舞风波确实是日本通讯社造谣,马君武是以讹传讹。那当晚张学良到底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呢?
九一八当晚张学良行踪
其实是九一事变当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病的张学良,带着妻子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到中和剧院,观看梅兰芳的戏剧《宇宙锋》。观剧的中途,侍卫副官谭海报告沈阳事变,他急忙就起身回去了。张学良回去了解情况后,给参谋长荣臻下了一道死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胡蝶与张学良从未谋面
其实胡蝶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没有见过。1964年6月胡蝶从美国到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有人问她要不要见张学良,他们可以代为安排。胡蝶颇为轻松地笑答:“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就这样,张学良与胡蝶这对民国时期最为耀眼的俊男美女,失去了最后一次翩然起舞的机缘,终身未能谋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