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立新不破旧:清末新式官报史

作者:程河清

责编:李鑫

定价:78.00元

字数:360千字

页码:416

印张:13

开本:32

装帧:精装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ISBN:978-7-203-13508-1

分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史·报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推荐】

◎晚清的中国,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公贵胄、朝中重臣、封疆大吏如何面对近代报刊?从邸报到新式官报晚清的官方媒介究竟如何转型?官方报纸从无到有,究竟如何影响了历史发展?

◎一部非常精彩的学术佳作。从邸报到近代官报,晚清的官方媒介由此从传统走向近代化。但从《北洋官报》到《政治官报》,晚清的官报又有怎样的不同?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直至清末,官方(朝廷)一直留存的是邸报、塘报、宫门抄,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在清末新政之后,各地的督抚大臣开始着手近代官方报纸的创立,如《北洋官报》《南洋官报》《秦中书局汇报》《湖北官报》《并州官报》等等。官方报纸的设立,在于流通信息,有助于时代进步,但是地方州、县常常拖欠报费、邮费,也令不少官报入不敷出,濒临破产,这期间突显了“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清末官方报纸的历史脉络,再现晚清官方报纸从无到有、举步维艰的过程,也解读了当时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对近代官媒的不同态度,以及近代新闻报刊如何影响了历史走向。

【作者简介】

程河清,1993年生,安徽合肥人,新闻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报刊史、邮政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报刊邮政发行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866—193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江苏官报史(1904—1949)”,并参与其他各类项目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等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相关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名家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绍根倾情推荐

【目录】

导言………………………………………………………………………Ⅰ

第一章 内生与外力:新式官报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001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播制度提供的内在基础 …………………003

第二节 新式报刊的传入及其影响 ……………………………010

第三节 “官设报馆”观念的出现 ……………………………026

第四节 “以报为牍”:办报理念的确立 ………………………045

第二章 从督抚办报到中央办报:新式官报的实践脉络 ………071

第一节 甲午之后创办官报的最初尝试 ………………………073

第二节 地方先行:督抚与省级官报的普及 …………………092

第三节 创办中央官报与官报实践的制度化 …………………099

第四节 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105

第三章 开明与保守:新式官报的内容取向………………………129

第一节 倡导新式教育 …………………………………………131

第二节 改良社会风气 …………………………………………155

第三节 鼓吹“预备立宪” ……………………………………184

第四节 “新瓶旧酒”:官报的守旧本质 ………………………198

第四章 共存与冲突:新式官报运作中的权力博弈 ……………209

第一节 新旧并立:官报局内部的组织与人事 ………………211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持续角力 …………………………228

第三节 民间群体对政府官营事业的批评 ……………………247

第五章 创新与束缚:官报传播网络的搭建及其困境 …………257

第一节 派销、邮政与信息传递渠道的快速形成 ……………259

第二节 白话官报、阅报社与演说:传播路径的拓展 ………285

第三节 财政危机与官报发行障碍 ……………………………306

第四节 官方驿递、邮政怠惰延误官报传输 …………………319

结语 ……………………………………………………………………331

附录 清末新式官报一栏表 ………………………………………… 343

参考文献 ………………………………………………………………366

致谢 ……………………………………………………………………386

【序言】

在晚清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新式官报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媒介变革的产物,更是政治、社会、文化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程河清的 《立新不破旧:晚清新式官报史》 一书,正是对这一独特历史现象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开了新式官报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本书的出版,无疑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新闻传播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对于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

一是选题独特,视野宏阔。在两百余载波澜壮阔的中国新闻事业史长河中,传教士报刊、政党报刊、民营报刊等的兴盛,均受到了充分的关注,然而晚清时期的新式官报却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作者以宏阔视野和创新勇气,首次对清末新政时期涌现的新式官报进行了系统性剖析,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些官报从诞生、兴盛至逐渐淡出的历程。全书不仅追溯了新式官报的历史根源,还细致梳理了其实践轨迹、组织架构、内容特色、权力动态及传播机制,填补了近代中国新闻史及报刊专题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洞悉晚清新式官报演变历程的窗口,也为学术界贡献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是挖掘深入,阐述透彻。通过细致爬梳各种报刊、档案与文献史料,作者对晚清新式官报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辩证分析,显出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将新式官报置于晚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不仅厘清了媒介形态自身的演进脉络,还运用新与旧、内与外、上与下、官与民等多维视角,深刻揭示了清末新式官报的核心本质。所以,本书巧妙地将官报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展现其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深刻揭示了这些看似开明的尝试背后所隐藏的守旧思维与本质矛盾。这些内容与形式、开明与保守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展现了既中肯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高远立意。

三是创新鲜明,启迪深远。本书的核心立论“立新不破旧”深刻而独到,揭示了晚清新式官报在倡导新式教育、改良社会风气、鼓吹“预备立宪”等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尝试,同时敏锐地洞察到这些革新背后根深蒂固的守旧倾向。在研究方法层面,本书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通过与日本官报及本土民间报刊的共时性对比,精准定位了新式官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独特地位与影响;通过对官报局内部组织架构、人事变动及权力博弈的个案观察,客观展现了晚清政治生态中官方媒介的复杂场景。这些创新性的研究策略与视角,深化了学界对晚清时期媒介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理解,为后续探讨中国近代媒介与政治互动模式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展现出显著的学术价值与深远的启示意义。

作为程河清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导师,我深感荣幸,见证了她论文创作的全过程与不懈钻研。她频繁往返于镇江、上海、北京等地,执着地搜寻那些散落各处的珍贵史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对文章精雕细琢、见微知著。程河清所展现出的敏锐历史意识、执着创新求索以及深刻自我反思,不仅令我深受触动,更为她在新闻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潜力和坚实学术功底而赞叹。

期待她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更加精进,取得更多优秀成果。

是为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中秋写于南京

【试读章节】

改良社会风气

1901年新政上谕发布后,官方领导下的各项新生事业开始运转。伴随新学、新思想的输入,旧制度、旧观念被视为洪水猛兽,舆论界呼吁社会改良,破除陋习,移风易俗。人们深刻意识到,民间陈旧风俗牢不可破,所谓“吾民之俗,亦以神道设教相延,而成其迷信,亦若牢不可破”,因而造成国民积弱,“排外不成转为媚外,闹教不得驱而入教,愈刺激则愈疲弱,愈疲弱则愈放弃”,导致中国落后。为了改变现状,从官方到民间,都必须进行改革,“自上者,以政府为主动力;自下者,以民人为自动力”。作为官方舆论之代表,新式官报大力呼吁改良风气,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技术,以补中国不足。

官报议题从三方面展开,分别是呼吁女性不缠足、破除迷信以及禁止吸食鸦片。官方希望借助舆论宣传,产生社会影响。此时,官员、普通读者、外国学界人士纷纷向官报投稿,阐述他们的改革主张、想法理念,报纸成为人们彼此交流、言论互动、讨论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此外,新式官报大量翻译日本、英国、美国等学界资讯、金融动态,供读者参考。一些教育官报刊登了日本学堂教科书讲义,意在传播知识、启迪民智。考虑到公众识字率低的实际情况,官报常常登有白话文,内容以解说改革政策、法律条文,倡导社会风气为主,成为当时官办演说社的宣讲材料。通过官方主导的演说、宣讲活动,社会改良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被民众广为接纳。

一、呼吁女性不缠足

晚清中国,与兴办女学同时并立的一项活动是不缠足运动。戊戌前后,在外国传教士和中国知识界精英的推动下,反对缠足、主张天足成为开明人士之共识。1897年春,邹凌瀚、吴樵、龙泽厚、康广仁、汪康年、谭嗣同、赖振寰、张寿波、梁启超、麦孟华、张通典十一人在上海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会章程宣布,“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这一章程登在《时务报》上,引发各界讨论。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奏,痛斥缠足危害,希望光绪帝能下令禁止妇女缠足,一改民间恶习。他指出,刖足自古以来是酷刑之一,女子无辜,出生后便要忍受缠足之痛。康有为认为西方女性不裹足,因而国民康健,“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尪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强国之民,不能继续延续恶习,“今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忧危矣。夫父母之仁爱,岂乐施此无道之虐刑于其小儿女哉?”他希望立法禁止缠足,解放妇女双足,“皇上怜此弱女,拯此无辜,亟宜禁此非刑,改兹恶俗。乞特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宽解”。由维新人士和社会精英引导的不缠足组织和言论宣传,起到了解放时人思想、清除社会陋习的作用。当时的官报舆论亦多关注妇女缠足问题。

新式官报用文言和白话两种语体宣传缠足危害。《四川官报》刊登白话文《说缠足的不合》《绥定府学周宣讲禁止缠足白话》两篇,通俗地讲解缠足之弊。文章澄清,政府提倡不缠足,非完全受西方影响。唐代以前,并无缠足恶习,“就是女人家不读书的,也曾经看过古妆美人的画,几时看见有画出一双小脚来的呢?照这看来,这缠脚的事,自然是五代以后兴起来的,唐朝以前断不会有此事”。清兵入关之时,更无裹脚之风,“当初顺治年间,曾有一条律例,说是女人有缠脚的,把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打一百板子,充军三千里”。作者强调,缠足关系国体,影响国家形象,“去年美国博览会,不知道从那(哪) 里找来的一夫一妇。男的抽大烟,绝大的瘾。女的包得绝好的小脚,摆在会场里。……欺辱情形,实在令人难受”,让中国百姓沦为世界笑柄。所以,女子缠足,既不便于日常生活,更对身体有害,在生活中处处麻烦。在白话宣传过程中,官方舆论向读者灌输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文章发问,为什么偏要女性缠足,而男性无须忍受缠足之痛?“统计中国男女,约有四百兆人。男占一半,女占一半。男子的足,为什么不该缠?女子的足,为什么又该缠?”紧接着,作者驳斥了缠足是为了管束女子、为了让女子好看、为了让女子出嫁的谬论,反对伦理纲常对女性身体束缚,提倡兴办女学。“教他缠足,防其乱走。殊不知,女儿家,只要他读书明理。那(哪) 一条路,是走得的,那(哪) 一条路,是走不得的,女学兴,个个皆知道理。”这些简单易懂的文字既便于读者理解,同时又作为演说的内容,面向不识字的群众进行舆论宣传。

1902年,清廷发布劝导汉人妇女放足谕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行之已久,有乖造物之和,此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谕,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地方官员亦积极参与不缠足运动之宣传,四川总督岑春煊用白话文讲述《劝戒缠足示谕》,印为书本,并颁发各官绅,“所属各州县每一人,皆寄与一份,令其阅读并饬令一体设法劝止缠足之陋习”。岑文指出,中国人体力衰弱,难以抵御外辱,皆因女子缠足,“虽然中国丁口有四万万之多,无论士庶工商,举目一看,十之八九都是弱薄可怜不堪的样子。推求这个原故,都由母亲体子(质) 不好。推原当母亲的身体不好之故,都由缠足。”他告诉民众,朝廷亲自宣传不缠足,意在引起民众重视,“要女儿读书习劳,必先教他莫缠足。所以缠足一样小事,朝廷也要干预”。《大公报》《湖南演说通俗报》等报转载岑文,以示支持。

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亲自撰文鼓励女性不缠足。1897年,应广东不缠足会之请,张之洞在《知新报》上发表《不缠足会叙》,呼吁革除缠足陋习,拯救中国妇女。1904年,《四川官报》刊登袁世凯《劝不缠足文》一文。袁文指出,女子缠足有四大危害。身体层面,妇女缠足有害个人健康,“今妇女之缠足者,自幼龄以迄成人,束缚磨折,备尝痛苦,甚至骨节溃落,血肉消耗,赼趄跼踳,举步维艰,以故中国女子大都孱弱多病”。教育层面,缠足致使女性精神不振,无法给予子女良好教育,“中国妇女尚缠足,敝精劳神于猥贱纤屑之举,矫揉造作,以修容饰媚为工。而智识不开,德性不充,体质不健,竟不知教育为何事”。母仪层面,只有健康的母亲才能孕育强壮的孩子,缠脚女性羸弱,因而生子不壮,“盖求异日之男子躯体强伟、智能发达,必先求今日之女子躯体强伟、智能发达也”。执业层面,缠足女性无法工作,难以自力更生,只能依靠丈夫,“今缠足之妇女,深居纤步,缚其手足,窒其灵明,而受养于其丈夫”,若解放女性双足,便可自力更生,“使得执一业以自养,而一切新理新学,女子亦可研求。其裨益于国政、工业与家人生产者甚大”。袁世凯希望各地士绅广泛宣传缠足的危害,使之家喻户晓,“夫缠足之害,近人亦言之切矣。兹特举其荦荦大者,为缙绅之家告,亦愿地方士绅,仰体朝旨,婉切劝导,家喻户晓,俾除积习。予有厚望焉”。为使读者感同身受,《四川官报》特在袁文后附录一位女士来稿,强化不缠足理念。该女士指出,在各地官绅倡导下,不缠足运动初具成果,解放了妇女身体,“现在中国多知妇女缠足之害,官绅富户多不缠足……今北洋大臣袁制军又印劝戒缠足文,湖南、福建等省俱出示禁止,杭州已有富户允许不再缠足,已缠者皆愿放大,但愿别处俱照此行,立天足会,从此中国妇女之苦难,可望尽除矣”。她赞赏袁世凯撰写的《劝不缠足文》,认为女子不缠足有助于国家富强,“如有闻女子因缠足啼哭者,可将袁制军之言,告知其母,女子不缠足勿忧无男子来娶,将来出阁为妇,身体分外强健,生子亦多壮伟聪明,是即中国富强之基也”。官报上既公布官员文稿,又登载读者来信,使不缠足运动宣传呈现出官民合力之态。

此一时段,各省官报多有刊登严禁缠足的新闻,引起读者重视。《秦中官报》记载,湖南巡抚赵尔巽在湘严禁缠足,各州县实力奉行。湘潭县县令命令城乡各团保按户清查,造具册籍,凡已经缠足者,予以新式鞋样勒令其解放;年幼女孩不准缠足,按月稽查,如有不遵守规定者,加以惩罚约束。《并州官报》报道,两江总督端方通饬各属禁止妇女缠足,苏皖赣三省各州县一律遵照办理。端方要求各基层官员事在必行,“不得仅以一纸文告黏贴通衢了事”,如有漠视者,“轻则记过,重则撤参,务期十年以内,缠足陋习与鸦片钜害,一律扫除”。通过报道各地禁止缠足活动之进展,地方官报将外省事务展现在本省读者面前,让读者清楚了解外省情况。以报纸为纽带,各地不缠足运动在媒体报道与呈现上联结起来,形成星火之势。图3-1 《江西官报》1905 年第17 期刊登

除了白话演说、文言论说、新闻报导外,官报还登载劝告不缠足的诗歌。《江西官报》刊登乐安县知县胡惟贤撰写的《劝不缠足歌十二首》、湖北读者宋康复来稿的《劝导妇女不缠足歌》。这些诗歌朗朗上口,譬如,“敬告我二万万妇女同听,听我说缠足苦告诫谆谆。这风俗流毒遍十八行省,从今后要革除大众一心”。清廷的明确表态,加之官方媒介公开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不缠足运动之发展,令各地不缠足之风日渐盛行。武昌地区,一些士绅自发邀请同志,组织改良风俗会,“一戒鸦片,二戒缠足,三戒迷信邪神……以期开通风气”。如,江苏省各地均设立不缠足会,“ 广为劝戒”, 已有成效。再如,多人筹集款项在南京城北处设立卫足会,“以期挽回恶习”。杭州放足会绅商广发印有不缠足宣传的传单,并在张公祠花园内集会,设法广劝,“足以见风气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