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若是真的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圆满。可是,人生里最不缺的就是遗憾了。
张学良与杨虎城同为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二人的患难战友情自然不必多说,就连镌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西安事变”都是在两人的带领下实现的,其能力更是人中龙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安事变”是促进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催化剂,要是没有这一剂强心针,恐怕人民要的和平并不会这么快到来。
二人一同经历了中华民族的大起大落,共同的感受让他们彼此理解,甚至于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但遗憾这不就来了。杨虎城被蒋介石灭口,张学良被迫远离故乡。曾经的战友如今天各一方,此中伤感也只有在世的人能明白了。
后来,在张学良的百年寿诞上,杨虎城的后人杨瀚终于再次见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老人在寿诞上的侃侃而谈,与和杨瀚的冷淡谈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你好你好”这四个字的客套问候。为什么张学良对杨虎城的后人如此冷淡呢?为什么张学良没有与杨瀚这位后人畅谈曾经呢?
日军侵略东北陷,老蒋部队不抵抗
回看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总是下意识地避开那段让我们十分悲伤的历史,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是让中华民族这朵花开得更旺盛的血土。
1931年,日本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蓄意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所有的中国人民都知道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几百年来,中国的祖先为了中国的土地不知道献出了多少生命,但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默许下,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不到一年,东北三省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伪满洲国在日本侵略者的主导下渐渐成型。
让一个独立的国家在中国的疆土上逐渐长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耻辱。这其中无论如何都必然有蒋介石的过错,哪怕中华民族是在抵抗后才失败的,那也比拱手相让要更好。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东北人民的不满。东北地区自发地组成了一些部队,来抵抗装备先进的日本兵。同时,这种绥靖政策也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不满。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是反对的声音之一。
他们都明白,如果任由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发展,这样下去,沦陷的就不仅仅是东北三省了,毕竟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三个月拿下中国全部领土,现在已经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挽救我们的中华民族呢?共产党的出现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一线希望,他们明白如果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力抵抗日军的侵略,那中华民族一定会有生的希望!
为救民族于水火,张杨无奈来兵谏
在国民党内部,张学良和杨虎城其实是比较边缘的部队,他们不像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因此,即使张学良和杨虎城想要向蒋介石提建议,他接受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蒋介石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就是蒋介石的眼中钉,如此,就是面对着日军侵略者,蒋介石依然在召集30多个师的军队要对陕甘宁地区的共军进行围剿。
张学良多次劝谏,收效甚微。“文谏”眼看着就不行了,而此时的东北人民还在遭受日军的迫害,其程度比起旅顺大屠杀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民的哀嚎声在伪满洲国的上空飘荡着,击打着军人的内心。“到底要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老蒋同意和共产党联合呢!”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皆在盘算着。
杨虎城突然说道:“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张学良迅速领会到杨虎城他要“兵谏”,可张学良这时候有些退缩了,毕竟他还是倾向于蒋介石的,但最后还是顺从了杨虎城的想法。
两位将军说干就干,迅速集结军队,将即将启程围攻共军的蒋介石扣押起来,还将其他的国民党军政大员一并拘禁了起来。
蒋介石看到这样的情形也明白了,只有同意才能出去,便接受了张杨的建议。
西安事变统战线,主导二人内不同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动,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兵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5日,在党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老蒋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在这个前提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逐渐成立了。统一战线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反击开始了。
中华民族的危机是解决了,但张学良和杨虎城却更加危险了。二人本就不受蒋介石的爱戴,甚至还将武器架在了蒋介石的脖子上。这种气老蒋可不憋着,在顺利出来的那一天,蒋介石就直接下令将杨虎城驱逐出国内,在国外监禁,张学良也没有好多少,在老蒋密切地监视下生活了十年。
二人的惩罚为何不一样呢?其实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人生经历和在西安事变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虽然同为国民党将领,但二人的晋升过程却是不一样的。
前者家境殷实,在国民党中也比较有人脉,再加上张学良本人还是有点战略意识和指挥才能,晋升十分顺利和迅速;后者呢,家境贫寒,进入部队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同时,杨虎城本人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敢打敢拼,因此也凭借着不俗的战绩在国民党军中有了一席之地。
再就是,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其实并不完全同意杨虎城的“兵谏”,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中还是倾向于蒋介石,也不愿直接和蒋介石兵戎相见;而杨虎城则是实打实地就想用兵让蒋介石退步。
这些事情老蒋在出来后就明白了,于是才会有了两人不同的惩罚。张学良和杨虎城也在这件事情之后有了隔阂。
全国战争已开始,杨将违命被灭口
1937年,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此时张学良依然在老蒋的监视下完成着自己每日的工作,而被流放国外的杨虎城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迫切地想要回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蒋介石非常明白杨虎城归国后想要做的事情,但为了发泄自己的恨意,蒋介石坚决不同意杨虎城回国,甚至在杨虎城说绕道香港回国都不行。但尽管蒋介石是如此强硬的态度,杨虎城还是秘密地回到了祖国。木已成舟,蒋介石没有阻拦杨虎城对军队的指挥,但他还是不放心,仍然派特务密切地监视他。
1949年,国民党用着先进的装备和武器,还是没能抵抗得了共产党的反击,蒋介石带领着残余的部队败走台湾。杨虎城并不是其中之一,因为他的兵谏,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再加上,杨虎城总是三番五次地违抗老蒋的命令。于是蒋介石临走之时,下了死命令,要将杨虎城一家全部杀害。
一个时代落幕了,一位爱国将领也倒下了。
和平时代终再现,旧人难续旧时情
在蒋介石身亡之后,受了长达数十年监控的张学良终于有了自由。
在儿子的建议,张学良来到了夏威夷,在这里生活了很久。他也十分想念祖国,想念自己的家乡,但因为病痛,回乡的计划一拖再拖。张学良也不曾想到自己可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见到自己曾经的战友的孙子。
在张学良百岁寿诞之际,杨瀚终于又见到了这位曾经和自己的祖父一起并肩作战的将军。作为后辈,杨瀚想听张老讲一些过去的事情,可却只有“你好你好”四个字的礼貌问候。其实,杨瀚也不是很懂张学良将军的做法,为什么对从前只字不提呢?并没有人会因为从前的事情而将不对的怨恨转移到他身上。
曾经,张学良与杨虎城是叱咤战场的将领,他们的友谊基于彼此的依靠和理解,西安事变后,本身二人在立场上就有些冲突,同时,在蒋介石被放出来后,两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只是杨虎城所受的迫害比张学良很深,彼此难以慰藉的情感,也不能通信,憋在心里的情感总是有条裂缝,只能慢慢疏离。再加上,杨虎城是被张学良信任的蒋介石下令杀死的,他们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难以释怀,这才有了杨瀚的话,“他对过去不堪回首。”
和平的时代最后还是到来了,旧人相见却再难续旧时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