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孝庄文皇后历经五朝,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她反对奢侈,宫中器物能修则修,率先垂范,使得皇宫上下厉行节俭,省出的银两多用于救灾与奖赏兵丁。她让苏麻喇姑助力玄烨蒙文学习,为他们日后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她言传身教,培养儿孙用人行政之能,玄烨翻译《大学衍义》,她嘉许鼓励并赏赉官员。对于儿孙的生活细节,她悉心洞察,玄烨幼时吸烟、饮酒的恶习,皆在她的劝导下得以改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庄文皇后患病时,福临亲行告谢礼,大赦天下。玄烨对祖母更是情深意重,他曾回忆,自幼在祖母的慈训下成长,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陪祖母外出,他事必躬亲,关怀备至。承祜夭亡时,他强忍悲痛,只为不让祖母伤心。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的离世,她临终嘱托不与皇太极合葬,欲在遵化孝陵近地安厝。这一决定,既违背祖制,又让玄烨陷入两难。玄烨为表孝道,割发辫、改孝服用布、停灵逾年、除夕元旦不回宫等,诸多破例之举,皆彰显他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玄烨决定在遵化孝陵附近建暂安奉殿,先安置祖母梓宫。暂安奉殿于严冬开工,玄烨将祖母生前喜爱的寝宫拆运重建于此。三个月后竣工,梓宫停放其中,但难题仍悬而未决。直到雍正继位,才着手解决陵寝问题。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增建诸多建筑,于雍正三年破土兴工,同年竣工,梓宫正式葬入地宫。

昭西陵规制奇特,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彰显其崇高地位,两重围墙、琉璃花门位置独特、无沟河桥座之设,皆与清代其他陵寝不同。然而,昭西陵却隐藏着诸多令人费解的谜团。按照满族旧俗,孝庄文皇后崩逝后理应归葬盛京的昭陵,与太宗皇帝合葬。但事实上,她却远离昭陵,甚至未入清东陵的主陵区,这究竟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据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庄文皇后崩逝前曾经表示,不想惊动太宗皇帝的亡灵,同时又舍不得儿孙们,所以坚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与子孙为伴。 但人们并不肯轻信史书上的记载,认为那是“为尊者讳”,于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来解释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 据说皇太极崩逝后,正值盛年的庄妃(此时已是太后了)或是由于孤枕难耐,或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在当时,寡妇再嫁即使发生在普通百姓家,也会普遭非议,更何况发生在皇家?为此,清朝皇室便将她的陵寝摒出陵区之外,建在陵区大门外一旁,让她千秋万代为子孙看守陵门,充当警卫,以示惩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即便抛开 “太后下嫁” 这一公案,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之谜仍可从其他角度揭开。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意味着她这个皇后依旧从属于太宗皇帝。可为何它不建于清东陵陵区之内呢?原来,清东陵以顺治帝福临的孝陵为主陵,其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是陵区内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清东陵与关外的昭陵分属不同体系,绝不能混淆。若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内,无论置于何处,其地位皆会卑于其子的孝陵,这显然有悖于理法。所以,将昭西陵建在陵区之外,既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而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旁,也并非偶然。清代谒陵制度规定,需从辈份最高的陵开始。孝庄文皇后辈份高于清东陵的后代帝后,晚辈谒陵时自然要先从昭西陵开始。将其建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为子孙及钦点王公的谒陵提供了极大便利。再者,清代尚左,以左为贵,昭西陵位于大红门左方,且此地土层厚、土质细腻无沙、颜色纯正,完全符合陵址要求。如此看来,这一选址在当时无疑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本就充满传奇色彩,而她陵寝背后的秘密更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历史的真相。是政治的权衡?还是情感的纠葛?亦或是文化与传统的碰撞?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一个个未解的谜题,吸引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长河,去探寻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去感受那个风云变幻时代背后的故事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