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一战便是打黄百韬兵团。这是一块硬“骨头”。硬在黄百韬本人极为反共仇共,致死负隅顽抗;硬在他有李弥留下的完整工事,可以形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硬在我不得不由打运动之敌改打为驻止之敌,作战难度大为增加。基于此,打黄百韬的前几天,参加围歼的几个纵队伤亡较大,有的纵队伤亡达三四千人。

针对这一情况,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决定11月14日晚紧急召开战时作战会议,有关纵队司令全部参加。无疑,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一直召开到深夜的这次会议,针对打黄百韬遇挫,至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安排,为尔后的围歼作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打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对战术进行了调整。

就几大野战军实战而言,华野打大仗的经验并不少。但这次一下子歼敌五个军,这样规模的仗,华野从来也没有打过。因此在战术运用上也有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特别是把黄百韬兵团彻底围在碾庄之后,有的部队还是照老样子猛打猛冲。从前沿阵地回来的参谋向粟裕报告说:“黄百韬难打呀!100米宽的正面就有20多挺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我们的战士英勇啊,一波一波地往前冲!”

战斗作风绝对是过硬,但战术打法上的不讲究,致使部队伤亡很大。粟裕在会上明确:我军的战法必须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近迫作业的办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部队要充分利用夜暗把交通壕控到敌人阵地前沿,然后突然对敌发起攻击。粟裕进一步要求:要集中炮火,组织好步炮协同,发挥炮兵对攻坚的最大作战效益。

打仗要巧打、会打,粟裕这次对战术的调整安排,无疑就是巧打、会打的一次生动的体现。

二是对指挥进行了调整。

考虑到这次淮海战役是一次空前的大决战,粟裕负责全盘统一指挥外,曾于9日明确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具体指挥几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大会战、大决战,这种委托式指挥是很正常的。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此时陈士榘随聂风智的9纵行动,华野的精干指挥所一直跟着粟裕和张震。这样陈士榘只能依托9纵来实施指挥。显然这种指挥难免会受到一些限制和影响。

于是,粟裕在会上提出了明确指挥的两个方案: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攻击部队或者统一指挥打援部队,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6个纵队。

实际上,攻坚战指挥,无论是陈士榘,还是谭震林、王建安,都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说都比较强。但山东兵团一直有一个完整的指挥机构做依托,改由他们来指挥,这是合情和必要的。

军史界对打黄百韬兵团的指挥问题,曾有过一些不同的争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作为华野的代司令政委,粟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谁来指挥更适应战局发展、更适合部队实际情况,那么就由谁来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对下步行动进行了部署。

对于接下来的作战部署,粟裕要求15日晚继续肃清外围第25军和44军残部,16日晚以“4、8、9纵会攻碾庄,得手后续歼64军。13纵待歼44军、25军后即集结待命”。

战场的指挥控制是衡量一个高级指挥员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在这方面,粟裕无疑是属于“大师”级,可以说是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程度。

实际上,在粟裕以为,一旦指挥关系明确,战术运用得当,行动安排缜密,任由黄百韬兵团再硬,再负隅顽抗,歼灭他只是时间的问题。通过《粟裕谈淮海战役》《粟裕传》上看,此时的粟裕已开始把他的指挥重心转向对徐州东援之敌的阻击作战上了。作战会议结束之后,他便决定到西线指挥。毛泽东主席对于粟裕的这种超前谋划与组织,特别来电称“粟裕到韦(国清)吉(洛)处指挥极好”。

四是对作战保障进行了安排。

一下子打5个军这样的大战,一下子又由打运动之敌改为打驻止之敌,华野的作战消耗,包括弹药消耗、粮食消耗等,开始难以为继。

对于这些,粟裕也早有腹案。一方面,他请“华东军区将第二线弹药,集中汽马车,以6个纵队之两个基数运到新安镇及睢宁”。另一方面,他建议请“军委批准全军之山、野炮弹,迫击与六O炮弹炸药三个基数,美榴弹两个基数”,保障淮海前线。

透过这些,不难看出,粟裕对于作战保障问题高度重视,他深知大兵团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甚至精算细算,把整个战役的后勤和作战保障安排得妥妥当当。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粟裕组织召开的打黄百韬战时会议,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确保了尔后围歼战的顺利实施。但遗憾的是,《大决战》电视剧,对于这次的重要战时会议,并未着墨。帅克以为,把这样的重要会议通过戏份体现出来,无疑会增加电视剧的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