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步履不停的时代,许多人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无法停下脚步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被充满的心灵是喧嚣乃至麻木的。其实,这个道理早在老子那里,就看得无比清晰和透彻。

只有在虚静之中,心灵才可以动起来,才可能发现这个世界的法则,发现真实的自己,也发现真实的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薛蕙《老子集解》,明嘉靖时期刊本。

今天,对《道德经》感兴趣的人比比皆是,从普通白领到商界精英,它可以是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艺术,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慰藉。

读懂《道德经》的“虚无与自然”,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知名学者王博教授全新力作,领悟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读懂《道德经》

首先要知道它的立言宗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老子,那么老子想说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崇本息末”(王弼),有人说是“自然生长”(河上公)。

王博老师则指出《道德经》本是面向君主的统治术,老子作为周史官,以天道明人事,全书围绕着如何治理国家展开,特别是无为和自然的统治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他以秉笔直书被称作“古之良史”。

我们可以把道看作是老子要求君王们走的路,指导着他们如何面对百姓、世界,特别是他们自己。《道德经》的概念(如道、德、虚、无)不应被神秘化,它们其实是具体而易懂的。

不过,尽管《道德经》是写给君主的,但是其中的智慧也启迪了那些寻求内在主导力的普通人。这也解释了《道德经》为何在历史上为皇帝和普通人共同推崇。

以柔克刚

真正的强者是懂得示弱

正因为《道德经》本是面向君主,为此它的预设读者毫无疑问是强者,而无能的谦虚只能是很滑稽的东西,柔弱指的并非某种实力,而是一种态度。

老子曾说到他有“三宝”:“慈”是宽容和忍让,“俭”是节制和收敛,“不敢为天下先”是居后和不争,这里体现的都是柔弱而非刚强的姿态。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让我们对柔弱有了更多的了解,它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通向某个目的的工具。慈的结果是勇,俭的结果是广,不敢为天下先,反而可以成为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骑牛图

与此同时,柔弱不只是“术”,它同时也是道。老子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隐秘的规则,那就是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通向“有”的最好方式并不是“有”,而是“无”,有生于无,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事方式,也给予了做人的道理,即重要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战胜别人只代表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战胜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致虚守静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

阅读道家著作,与阅读儒家著作的感受截然不同。儒家书籍如春夏般温暖热烈,充满“温文尔雅”的气质,而《道德经》,则带来一种清冷甚至冰冷的震撼,它以冷静的视角揭示自然法则的无情与物极必反的运行规律。

老子所提倡的“反者道之动”表明世界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致虚守静”让人领悟规律,看见克制与退守的力量;孤独与隔离,正是老子智慧的源泉。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论仁义看起来有多么美好,总是有心的。有心的行为就难免独断的色彩,于对象而言会有强加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元《孔子见老子》

爱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爱的结果也许是伤害甚至谋杀。在爱中,强加于人的行为被正当化了,改变对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无为”是基于冷静思考之上的自觉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不为”的结果,而后者只是浑浑噩噩毫无成就的光阴虚度,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04/

戒慎恐惧

不应该把“自我”看得太高

中国人直到现在还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天理良心”,王博老师指出,“天理良心”包含了我们最重视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天道,一个是人心。

先秦时期,儒家关注人心,道家看重天道。对天道的敬畏包含着多方面的思考,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对人的有限性的揭示。在天和人的关系中,道家始终是大天而小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代圣贤半身像》中的孔子与老子

老子并不相信所谓人的智慧,这是一种自觉而深刻的谦卑。《道德经》一直提醒人们不要太自信和乐观。不要太相信自己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真理,不必太独断和专制。

作为世界开端的道是“独立而不改”的,从中分明可以看出透着寂寞和孤独。老子眼中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它没有那么紧密和温情脉脉,互相之间少了些关心,却多了些自在。这正是老子智慧的精髓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怎么理解《道德经》的精髓?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佳作

虚无与自然:道家哲学的精神

王博 著

读点道家哲学,拒绝精神内耗

探索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 ‍ 推荐阅读

-End-

观点资料来源:《虚无与自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一个被充满的心灵是喧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