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梁云飞,1953年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1年12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某部队。
那时的我,刚满18岁零3个月,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
临行前夜,我和小芳约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告别。她叫徐晓芳,是1970年来到我们村的知识青年,比我大7个月。
她父亲是省城商业部门的干部,家里工作调动后,她主动报名来到农村支援建设。小芳性格开朗,爱笑,在青年组里像个小太阳。
1971年的冬天格外漫长。我们这对懵懂的年轻人,就在这寒冷中种下了一颗情愫的种子。
每天清晨,我去生产队干活,都能看见她在村口的水井边洗衣服。她总是抬头冲我笑笑,然后低头继续搓洗。我们之间,好像什么都没说过,又似乎什么都明白。
"等我回来。"临走那晚,我只说了这么一句。
小芳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我攒了半年的粮票,给你带着,部队伙食不好的时候,可以去买点挂面。"
1973年初,我在部队表现优异,被提拔为班长,同年光荣入党。每月给家里写信,总会提到让二哥帮我打听小芳的近况。
二哥在信里说,小芳干活特别卖力,生产队评工分都是满分。
1975年,我通过严格考核被提干为副排长。那段时间,我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带领士兵训练,经常是早出晚归。可惜小芳的消息渐渐少了,二哥只在信里说她父亲工作调动的事情在进行中。
1976年底的一天,我收到二哥的信,说小芳要回省城了。她父亲工作调动下来了,还升了职。
信中说,小芳临走时特意去了我家,给我留了封信。可那封信,我一直没收到。
1977年,我晋升为排长,更加忙碌地投入到部队工作中。1979年春节前,我终于获得探亲假。临行前,我特意去百货商店买了一条围巾,想着见到小芳时送给她。
回到家的第三天,二哥趁着傍晚拉我去了村口。我们就站在那棵老槐树下,他神情凝重地掏出一包烟:"云飞,有些事,我一直没敢在信里说。"
原来,1977年初,小芳回城后,家里就开始为她张罗对象。对方是省里进出口公司一个科长的儿子,在化工厂当工程师。
小芳死活不同意,还专门跑回村里打听我的消息。
"她来找过我好几次,"二哥深吸了一口烟,"每次都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后来她爹找到咱爹,说咱家是农村户口,她是城市户口,条件差距太大。再说你在部队,短时间内也调动不了..."
1978年夏天,小芳被父母逼着相了亲。订婚那天,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三天没出来。最后是她妈跪在门口求了一宿,她才勉强答应。
"结婚那天,"二哥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突然在礼堂上站起来,一遍遍喊着你的名字。说你答应等她的,说你们说好要一起的..."
我的手在发抖:"后来呢?"
"后来她被家里送去医院治疗,大夫说是得了'神经衰弱'。听说现在好多了,但总是坐在窗边发呆,问她什么都不说。"
我靠在槐树上,想起了那个爱笑的姑娘。1979年的寒风中,老槐树的枝桠光秃秃的,就像我此刻的心。
第二天,我去了镇上邮局。那里还保存着一封1976年底的信,是小芳留给我的。信封已经发黄,里面是一张发旧的火车票,是从南阳到兰州的。背面写着:想去看看你,可惜最后还是没敢去。如果有一天你回来了,记得去槐树下等我,我一定会来。
那个下着小雪的下午,我真的在槐树下等了很久。我知道她不会来了,但还是要完成这个约定。夕阳西下时,我在树干上刻下了一行字:青山不改,情亦长在。
后来,由于连队改编,我被调到了省城,成了一名外贸公司的干部。有时走在街上,看到穿着时髦的姑娘从身边走过,会恍惚觉得看见了当年站在水井边的小芳。
岁月如梭。那个年代的我们,就这样被命运的长河裹挟着,错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正如李清照所言:"醉也无聊,醒也无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有人说,最美的爱情是错过。但我想说,最痛的青春,是明明深爱却要眼睁睁看着对方在岁月长河中渐行渐远。
那些年,我们都太年轻,以为承诺就是永远,以为等待就能换来重逢。却不知道,有些缘分,注定只能是指间的流沙,再紧握,也会慢慢散落。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纯真感情,就像是一坛埋在记忆深处的老酒,愈久愈醇,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味道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