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按照要求,当时国内六个地区的共产党小组各派两名代表参会。湖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是毛泽东,由于去上海开会有一定风险,而当时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大多偏年轻。所以,毛泽东选择社会阅历丰富的何叔衡一起参会。
何叔衡是湖南地区的革命前辈,虽然他年龄偏大,并且经常是一副晚清老学究的打扮。但实际上他的思想非常先进,积极探索救国道路,对人还非常和蔼。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活动的时候,就经常叫他“何胡子”
何叔衡生于1876年,当时已经45岁了,他也是参加一大的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由于生在清末,何叔衡接受了完整的传统教育,并且在26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可惜那时满清朝廷已经病入膏肓,仕途已经不再为他敞开大门。何叔衡最终成了一个穷秀才,随后结婚生子,日子过得也是穷困潦倒。
但是何叔衡不同于其他的文人,在读经诵典的同时,他也在睁眼看天下。当时的中国腐朽、黑暗,内忧外患,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受到清末外来思想以及救国探索文化的影响,何叔衡决定学习新文化,找到一个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何叔衡以37岁的高龄,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有志青年毛泽东,并且二人很快成为忘年交。
在师范除了学习新式的教学方式,他们还经常组织进步师生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探索革命思想。而当时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黑暗的社会现状。而何叔衡当时的境况非常不好,贫困的家中只有妻子和女儿相依为命,他本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奈何社会太过黑暗,纵然他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改变命运。而在偌大的中国,比他更悲惨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
一谈到这种悲惨情景,何叔衡就会想起自己和家人,往往掩面而泣。
1935年,何叔衡不幸牺牲,但是何叔衡的牺牲的细节和具体原因一直是个迷。他牺牲后,他的妻儿又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决定撤离瑞金,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开始西征,史称长征。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复杂,考虑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同志体力不支,未必能跟得上大部队。因此,军委决定让一部分同志留下来,坚持敌后游击,等待主力部队回归。
何叔衡就是留下来的同志之一,当时何叔衡五十九岁,年近花甲,他这个年龄确实不适合长途跋涉。
董必武当时也已经接近五十岁,何叔衡曾经问他是留还是走,董必武感觉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所以决定跟着部队长征。二人依依惜别,以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此一别可能永远也不能再见,革命的道路上,牺牲再所难免。
红军离开瑞金之后,蒋介石的军队立即攻入了瑞金,他们在这里大肆烧杀抢掠,实行焦土政策。很多潜伏下来的同志被捕,剩余的同志在大山深处进行艰苦的游击战,还有很多革命群众也遭到杀害。
国民党军为了泄愤,甚至放火将瑞金城烧掉,这般恶性与禽兽无异。何叔衡带领一支小部队,提前潜入到大山里面,继续和敌人周旋。
何老拖着年迈的身躯与残暴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支撑他的正是对革命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
何叔衡、瞿秋白等人带领着游击队员辗转各地与敌人周旋。由于敌我双方的实力相差过于悬殊,而敌人又在各处撒下天罗地网,游击战进行得异常艰难。他们无法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长期坚守,也得不到修整。
武器弹药、粮食物资,甚至连服装都很难得到补充,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游击队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止。敌人也在想方设法地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
1935年2月份,何叔衡带领一个小组转移到上杭县一个镇上,不料与当地保安团遭遇,双方发生激烈交火。
我方人数有限,为防止被敌人包围,短暂交火之后,何叔衡便跟着队伍撤退了。尽管何叔衡已经是六十岁的人的,但一直跟在队伍后面。
但敌人却在身后紧追不舍,并且人数越来越多,枪声越来越密,距离也越来越小。当他们撤退到一座山崖上时,何叔衡感到有些体力不支,他让警卫员邓子恢给他一枪,免得落入敌人之手。
邓子恢不同意,决定背着他走,何叔衡见自己给大家造成了拖累,说什么也不走了。他趁邓子恢不注意,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邓子恢等人趴在崖呼喊了许久,但再也没有听见回声。众人皆以为何叔衡为了革命事业,跳崖捐躯。
根据邓子恢的回忆,中共历史记录里,何叔衡的死因是自杀殉职,不过邓子恢也承认,他只看到何叔衡跳崖,却并亲眼见到他的尸体。
196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叔衡的牺牲的真正原因才被查出。
建国之后,我公安部门一直在调查当年对我党进行迫害的反革命分子。其中上杭县原保安团的成员李玉,在1962年被抓获。经过审讯,李玉交代了1935年在上杭县地区追捕一个红军小组的经过。
据李玉供述,那天晚上他们保安团在巡逻时遇到十几个手持武器的人,这些人衣衫褴褛,看样子很疲惫。和保安团一打照面,直接就开打了,后来这一队人边打边撤,逃进了山里面。
当时在上杭县的保安团人数不少,听到枪声,他们的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然后尾随游击队进了山。
李玉说当时游击队里有一个大约五六十岁的老者,留着胡须,看着像当官的,逃跑时还有人搀扶着,这个人应该就是何叔衡。
后来游击队在山上藏了起来,保安团随即开始搜山,李玉带两个人在山下搜索,无意中他们发现悬崖下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从悬崖上跳下来的何叔衡,李玉发现他的时候,他浑身是伤,满脸是血。
李玉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已经摔死了,当他们开始对何叔衡搜身的时候,何叔衡竟然奇迹般地醒来了。并且他的神志非常清醒,醒来之后立即死死地抱住李玉的腿,想和他搏斗。
李玉吓了一跳,但无论怎么踢打何叔衡,他就是不松手,随后李玉的随从在后面连开两枪。只是当时李玉并不知道,他们打死的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
直到这时,何老牺牲的真相才水落石出,而距离他牺牲,已经整整过了二十七的春秋。
何叔衡牺牲之后,由于国统区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邓子恢也是辗转多地,许久之后才回到队伍里。而何老牺牲的消息,组织上为了安全起见,并没有通知他的家人。
何老的结发妻子名叫袁少娥,她与何叔衡结婚之后,就一直在家相夫教子,日子过得虽然贫苦,但夫妻二人的感情很好。袁少娥是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只要有口饭吃,她就很知足了。
袁少娥并不懂得埋怨社会不公,也不知道国家大事,她只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读过书,有文化的人,她为此非常自豪。何叔衡后来还考中了秀才,这在农村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
何叔衡结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一边务农,一边教书补贴家用。如果不是因为何叔衡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或许他们一家就将平平淡淡地过日子。而中共一大的会场里就将会少了一个风趣儒雅的长者!
何叔衡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虽然他的内心渴望接受新的思想,但当时的他也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只能接受包办的婚姻。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妻子非常的勤劳、贤惠,尽管没有文化,但却非常支持他的思想,认为他的选择是对的。
多年之后,已经接近不惑之年的何叔衡决定去长沙报考师范,以这个年龄去考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革命,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尽管此时何叔衡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但袁少娥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她只是在丈夫临行前一再嘱咐他在外面注意安全,及时写信保平安,有空就回家……
何叔衡在外干革命的时候,也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妻子,有时甚至会默默流泪。
不过,在袁少娥的心里,对何叔衡,对这个家,有一个大大的愧疚。因为她没能为何家传续香火。
袁少娥曾经为何叔衡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很不幸,这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后来袁少娥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
这种情况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大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何家父母包括村里的何氏族人都对袁少娥和她的三个女儿冷眼相看。
袁少娥自己也觉得多有愧疚,但她没有任何办法,自己的年龄大了不能再生了,只能默默地受着委屈。
何家父母坚持让何叔衡纳妾,为何家接续香火。何叔衡内心最讨厌这种封建遗毒,他毅然拒绝纳妾,并向所有人公开表明,自己一生就一位夫人,自己的三个女儿就是何家的继承人。
不过,为了缓和与父母以及何氏家族的矛盾,何叔衡还是过继了同族的一个养子,他叫何新九。
何叔衡的形象是个刻板的秀才,但是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于自己的妻子,女儿和养子,他几乎贡献了自己所有的爱。
何叔衡不仅在生活上对妻子和儿女照顾有加,而且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甚至后来自己在莫斯科留学的时候,还在挂念子女的学业,多次写来长信,教育勉励他们努力学习。
何叔衡的儿女在他的教育下,也不负所望,各个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街头巷尾到处贴满了捉拿共产党人的悬赏通缉令。而何叔衡是中共元老,且形象极为突出,很快通缉令就传到了他的家乡。
袁少娥是一个农村妇女,平时只知道照顾家务,哪里见过这等世面。不过她知道,丈夫是干革命的,是共产党。现在那些土匪一样的兵正要捉拿自己老头子,家里也肯定会遭殃。
无奈之下,她只好带着儿女躲进了深山,直到后来风声过去了,才偷偷地回到了家里。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支持着自己的丈夫,依然教育自己的儿女要以父亲为榜样,为穷苦人谋幸福。
袁少娥时常倚在家门口,盼望着丈夫回家,只是她没有想到,何叔衡一去竟然再也没有回来。
实际上,何叔衡牺牲之后,党组织千方百计找到了何叔衡家,并与他的子女取得了联系,将何叔衡牺牲的情况告诉了他们。
不过,子女们担心母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一直在盼着父亲回家,有这个盼头,她心里还有个支撑。万一没了这个盼头,就怕她会支撑不住。所以,何叔衡牺牲的消息,一直瞒着她。
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何叔衡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也进了部队,继续革命工作。袁少娥的生活,党组织也在暗中给予了不少的帮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袁少娥的身体一天天的衰老下去,但她仍旧经常依靠在门口,等着夫君归来。
1957年,袁少娥病重。儿子和女儿都赶回家前来照顾,在她临终之前,她告诉儿女,希望能与丈夫合葬。或许她早就已经知道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只是她依旧在依靠那点念想等着他。
最终,袁少娥在儿女的陪伴下病逝,享年83岁。
何叔衡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养子,他结婚之后在家中待过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里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在子女的教育上。
虽然何叔衡是一个读着圣贤诗书长大的传统文人,并且还考中了秀才,但他的内心里早已经对这腐朽的封建社会恨之入骨。
当时他还没有开始革命,但革命的种子却已经种在了自己的家里。何叔衡在家时,不仅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将很多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告诉他们。教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思想,打破封建桎梏。
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很多封建陋习尚未根除,当时的中国妇女普遍要缠足。这是一种扭曲的审美观,并且对女子的身心伤害巨大。
何叔衡从心里就鄙视这种行为,通过妻子他得知缠足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经过。女孩子还要常年经受这种折磨。
何叔衡与袁少娥生育了三个女儿,还有共同抚养了一个养子,当他考上湖南第四师范之后,家里的事情就全部落在了袁少娥一个人的肩上。由于革命工作事务繁重,何叔衡回家探望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短。
不过,何家三女一子,都长大成人,也为家庭做了很多贡献,没有辜负父亲何叔衡的厚望。
何家大女儿何实懿一直在母亲的身边,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她最懂事,也能体谅母亲的艰辛。因此早早地就能帮助母亲干些家务,她的性格非常敦厚实在,和母亲差不多,没有太多的奢望,只希望自己和亲人能够平平安安的生活。
即便生活上清苦一些,她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父亲不在家,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何实懿不敢远离母亲。后来她嫁给了同村一个勤劳朴实的青年,一直在母亲的身旁生活,可以随时回娘家照顾。
二女儿和三女儿的性格较为活泼,也最像父亲,颇具一些反抗精神,自幼就不喜欢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住。
尤其是三女儿何实嗣,父亲对这个小女儿也是倍加关爱。记得小女儿是出生的时候,整个何氏家族都不高兴,因为当时袁少娥已经三十五岁高龄了。生下三女儿已经是非常冒险的事情,但依旧还是个女儿。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没有儿子就等于断了香火,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何叔衡不这么认为,作为父亲他打心里喜欢、疼爱自己的孩子,这个最小的女儿,一生下来就是他的心头肉。
他告诉所有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他的孩子,都是何家的继承人。
为此,他还专门为三女儿起名:何实嗣。这分明就是一个男孩子的名字,而这也说明了在何叔衡的眼里,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在那个年代,有这种思想意识,是非常超前的,甚至很难被周围的人所接受。
后来女儿们都长大了,在学校里上学,当时满清已经覆灭,但中国依旧处于混乱的状态。教育方面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学校里尽管用了新教材,但老师教的却还是那些封建礼教等一些糟粕。
自幼受父亲影响的何实嗣很反感老师教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女子就比男人差,为什么就一定要听男人的,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
何实嗣天真且倔强地反问,惹恼了讲台上的老先生,还从来没有见过有学生敢如此质问先生,敢怀疑圣贤道理。
愤怒的老师把何叔衡叫到了学校里,把何家父女一道训了一顿。但何叔衡认为,女儿不但没有错,而且观点非常正确,还敢于反抗权威,做得非常好。
这下可把老师气坏了,叫嚷着非要开除何实嗣不可,但何叔衡却把先进的思想和革命道理,继续传输给女儿们。
后来,何叔衡干起了革命工作,常年在外东奔西走,看着革命事业不断壮大,他心里非常自豪。既然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都在投身革命,自己又怎么甘心让儿女在农村平庸一辈子呢?
等到何家老二和老三成年时,何叔衡回到家中,此时大女儿何实懿已经嫁人,并且要留在母亲身边照料,不便外出。
养子何新九年纪尚小,需要留在母亲身边,所以,何叔衡决定带自家老二和老三出来参加革命工作,让她们见识一下外面的新世界,将来成为自己革命事业的继承人。
袁少娥舍不得陪伴自己多年的女儿们,但她理解丈夫,知道丈夫的选择是对的,是做大事的人。
最后,她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女儿们,她也多次向何叔衡表示愧疚,要是能多给你生两个儿子多好,多少也能给你帮把手。
何叔衡不以为意,在他眼里自己的这两个女儿比其他男孩子还要强上许多。虽然她们没有受过太高等的教育,但是她们脑子里的思想是先进的,她们身上的革命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跟随着何叔衡,二女儿何实山,三女儿何实嗣来到上海,此时国共的合作已经破裂,上海的革命工作进入地下状态。
何叔衡带领她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让她们接触到真正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真理。在工作中,她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更加理解父亲的伟大理想,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父亲一直是她们心中最崇高的英雄。
在革命工作中,她们也分别收获了自己的革命爱情,二女儿与中共湘南特委书记夏尺冰结为革命夫妇,相互扶持共同革命。
何叔衡从苏联留学回来之后,负责主持上海互济会的工作。两个女儿也相应地被安排到互济会下属的印刷厂工作。
当时上海的地下工作非常危险,大批的警察、特务无孔不入,到处搜查中共地下党。印刷厂因为有大型设备和纸张、油墨等大批生产材料,不便频繁转移,因此生产车间选在了一个极为隐秘的地方。
即便如此,时间长了,总会有一些风声透露出去,嗅觉灵敏的特务后来终于查到而来这间地下印刷厂,并立即带人捣毁了这里,还将所有在场的人员全部逮捕。
夏尺冰和何家姐妹一同被捕,被关进了监狱。
组织上对于敌人的突袭早就有过预案,虽然是我党的地下印刷工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我党成员。有时候也会雇佣一些临时工来进行包装或运输工作,这些工人往往都不识字,只负责外围的一些工作。
因此,何家姐妹就冒充自己是这里的临时工,负责给书籍打包,里面的人都不认识。当敌人问她们为什么不举报的时候,她们谎称自己不识字,不知道里面印的是什么。
何家姐妹的疑点并不突出,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夏尺冰就不同了。作为湘南特委书记,他早就被列入了特务的黑名单。
夏尺冰的身份很快就被特务识破了,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夏尺冰在狱中坚贞不屈,始终未曾泄露我党任何秘密。最终,他在狱中被特务杀害。
上级党组织在印刷厂被破坏之后,就准备开始实施营救行动。而这个时候何叔衡却让营救小组的同志,等一等再行动。
别人都很纳闷,自己的女儿都被抓进去了,这个时候,怎么还能坐得住。何叔衡长叹一声,解释道,我怎么会不为自己女儿的安危担忧,我也是心急如焚。
但是她们既然参加了革命工作,就要为革命负责,就要对党忠诚。现在尚未弄清楚她们在里面有没有出卖我党的秘密,不能擅自行动,否则将会给我党的工作,造成巨大损失。
营救组的同志按照何叔衡的意见,暂停营救,先行打听狱中的情况。一晃两个月已过,何家姐妹在狱中也遭到了百般折磨。
经我党潜伏在内部的同志打探得知,何家姐妹在狱中始终未曾暴露,也未曾泄露我党机密,由于伪装较好,敌人以基本排除了她俩的嫌疑。
何叔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长出了一口气,于是命令营救组开始行动。由于何家姐妹已经没有太多的审讯价值,特务将她们转移到了普通牢房,后来营救组的同志以家人的身份为她们缴纳了保释金。何家姐妹很快就被释放出狱。
看着被折磨得已经不成人样的两个女儿,何叔衡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将女儿搂进怀里,父女三人抱头痛哭。
何实山的丈夫为了革命英勇献身,是人民的英雄,何实山并没有因此而消极,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继承父亲和丈夫的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后来何实山由组织安排到苏联学习,三女儿则和丈夫在各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何叔衡离开上海之后就在中央苏区工作,长征开始后,父女三人的联系便中断了。
1937年何实山毕业回国,她被安排到延安工作。到达延安之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分别已久的父亲,但却遍寻不见。
董必武找到何实山,告诉她,她的父亲已经在两年前为了革命跳崖牺牲了……
1939年,三女何实嗣也来到延安,直到这个时候,她才从二姐那里知道父亲已经牺牲了,两姐妹相依痛哭。
两姐妹继承父亲的遗志,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三女何实嗣,在一次转移的时候,无奈将自己的幼子送进了孤儿院,后来由于局势动乱,再也没有寻回自己的儿子。1937年,自己的二儿子也因病重得不到照顾而不幸夭亡。
何氏一家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由于何叔衡牺牲,她的两个女儿也在从事危险的革命工作,二姐妹决定让四弟何新九留在家中照顾母亲。
何新九虽是养子,但何叔衡夫妇待他视如己出,而何新九一直就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何新九谨记父亲的教诲,穷则独善其身,尽管后来何叔衡被评为烈士,当地政府也将何家老宅改建为何叔衡故居,以供参观。何家自然也就成了革命家属。
但何新九一直本本分分的生活,没有因为养父是革命先烈,共产党创始人而要求特殊照顾。他为母亲养老送终,自始至终都在床前行孝。
而他的后人也都勤劳本分,后来都成为普通的农民、工人,与群众一样,从来未曾特殊过。有时候,何新九、何实懿也会带着子孙后人去老宅看一看,给他们讲一讲当年父亲何叔衡是如何教育他们的,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何叔衡先生一家,以自己的生命和实践,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党和民族的贡献了自家的一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