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的“教”不再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可以怎样发生?基于信息技术和资源支持的自主学习真的能成为常态吗?利用AI赋能学习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作者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原标题 | 《以第一性原理破局高中发展》
在“县中塌陷”成为一种社会之痛的时候,一场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教育实验正在一所乡镇高中悄然展开。
在同一间高中教室里,学生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吗?当教师的“教”不再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可以怎样发生?基于信息技术和资源支持的自主学习真的能成为常态吗?利用AI赋能学习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走进安徽省阜南县王店孜乡亲情学校(简称“亲情学校”),这些疑问都可以找到清晰而确定的答案。
自主学习的课堂样态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智能终端,这样的学习场景并不陌生。但是当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基础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内容时,这样的课堂便变得与众不同。在新授课阶段,这里的教师不再需要教,而是化身为学生的陪伴者、引领者、支持者和指导者,等待学生的求教。有专家考察完亲情学校的课堂认为,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现象。
对于优生而言,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能够充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更高追求;中等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状况,精准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后进生而言,自主学习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掌控自身学习进程的宝贵机会,进而重新找回学习的主动权,树立起学习信心。
高一年级班主任刘永强说:“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可以比其他同学慢一到两章学习,但他们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是有效的。虽然他们进步缓慢,但始终在进步。对于很多内容已经掌握的优生来说,给予他们自由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投入度就会大幅度提高,有更多时间弥补薄弱学科或冲击竞赛,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通过技术手段和数据驱动,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这样的课堂改革不仅有助于解决因学生能力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还通过定制化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慧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亲情学校副校长刘东明说。以前是通过人工来研判学生哪个知识点没有学会,教师出一道题目叫学生上讲台来做,效率不高。智慧课堂学习系统则通过大数据自动研判学生“什么时候学”“学什么”“掌握了多少”。它的学习内容分为5档,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推送不同难度的题目。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系统会少推送内容,保证打牢基础;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系统会利用算法自动推送更难的知识点和试题,让学生加速提升,学习效率更高。教师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并在发现某位学生题目作答正确率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干预。
在传统课堂上,必须及时记下教师讲解的内容,否则就只能等到课下问老师了。但在智慧课堂上,遇到难题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学会。“数学月考结束后,有的大题会做错,系统就会把它们分类归结到‘错题本’上,经常提醒我去做错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似懂非懂的题目存在了。”高一(3)班学生刘依晨说。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记者了解到,在亲情学校自习课占有不小的比例,每天有3节学科自习课,一节公共自习课。
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始建于2007年的亲情学校地处阜南县王店孜乡。这里距离阜阳市区和阜南县城均有40分钟车程。这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在学校带完一届高三积累了经验后,就可能被城区学校挖走。“学校曾面临一年流失十几位高三教师的窘境。”校长杨天亮说。
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这一年,杨天亮放弃了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商业分析师的工作,回国接手父亲开创的教育事业成为亲情学校的第二任校长。
在学校里,杨天亮和教师团队一起依靠加班加点换来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是杨天亮心中的偶像。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不局限于现有技术和规则,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以基础性的方式解决了诸多科技难题。杨天亮则借助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高中教育,于是摒弃一切先入为主的设定和惯性思维,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我们不应把高中教育局限于通过抓优秀生源、找优秀老师、加强管理来提高成绩的狭隘框架内,而要深入探讨:我们为何要进行教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变革,使普通学校进化为卓越学校?”杨天亮说。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的发展依赖于优质的师资、良好的生源和严格的管理。以第一性原理重新审视这些要素,杨天亮和他的团队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教学体系。
2017年,学校开始尝试引入智慧课堂教育模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智能终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改革初期,他们遭遇了诸多棘手问题。例如视频分级的合理性、个性化学习资源的精准匹配、学生水平评估的科学性以及作业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学校植入了游戏化元素,构建即时反馈机制并整合个性化学习资源,持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系统。他们把游戏中的积分体系、道具体系、PK体系、实时反馈机制、宠物养成系统等引入学习过程,虽然一开始学生只是为了获得这些外在的奖励去学习,但在学习中逐渐发现乐趣后,他们就会慢慢爱上学习。
当然,游戏化主要解决学生在长期枯燥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动力问题,长远的进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项目学习和德育工作来激发学生真正的内驱力。因此,游戏化是一种帮助学生起步的方式,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还需要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在动力。
智慧课堂的落地,为亲情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借助平台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行为,广泛收集学生反馈,灵活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2020年是亲情学校自主学习模式培养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学校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慕名来这里学习的教育同行渐渐多了起来。
当教师被“解放”之后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增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感,让教师能够从以往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
优秀教师通常具备两大特点:一是能把课讲得非常精彩。二是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学校引入了人工智能体系,将所有新授课交由平台上的优秀教师讲授,教师的工作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引导、指导学生学好这些课程。这相当于给教师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外脑”,确保学校课程质量保持高水准。与此同时,平台设置了一个动态数据看板,每45秒钟刷新一次,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包括做题数量、精度、正确率、学习难度等。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学习状况出现偏离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一对一”指导,不仅关注学习方法和逻辑,还能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注与关怀,解决学生学习之外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亲情学校的教师虽然普遍比较年轻,但他们很快就能具备优秀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课堂上,当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外脑”,课堂教学质量便大幅度提升。同时,教师借助平台拥有了“第三只眼”,能够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投入程度,从而更早地关注、关爱和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可以向强大的“外脑”学习,学习如何把课讲得更好、把题目讲得更透彻。同时,他们还有时间研究学生的过程数据,将数据与学习表现结合,更深入地研究学情。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年轻教师通过教学技术和模式的要素升级,迅速提高了教学水平。
亲情学校基于自主学习的智慧课堂让教师真正被解放出来,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和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涉及学习,还包括对学生家庭生活和朋友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个故事被学校教师常常提起。班主任王震因为工作原因离开学校一个多月,当他回来时,班上的学生簇拥上来把他从一楼抬到了二楼的教室。“这在以往是很少见到的,当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生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了,学习的氛围也就更好了。”杨天亮说。
教师的精力被解放之后,整个学校的学科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而有味道。语文教师可以带学生外出观察世界,进行基于真实生活的写作;历史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场馆式学习等。“因为学校也有一套看板可以看到每一个班级和教师教学的情况,所以学校敢于放手,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就像了解学生后,敢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学习进度学习一样。”杨天亮说。
把学生带向更真实的世界
2023年9月,亲情学校的15名学生到成都游学了21天。在这21天里,他们每周要进行1—1.5天的户外社会化学习。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他们进行城市生存挑战,与本地人交流、交往,选择适切的交通工具并合理安排消费,探访历史古迹以及做集体复盘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他们不是走马观花般地参观游览,而是可以在这样的经历中学到技能、体验文化、开阔眼界、立下远大志向,进而找到人生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观看电影、阅读课外书籍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的游学了。过去两年间,亲情学校的学生先后去过蚌埠、菏泽和成都三个城市。不同于一般旅游性质的研学,学生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走进当地一所学校,周一至周五保持原有节奏认真学习,周六周日开展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在不打断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前往不同的城市进行深度游学,让学生收获颇多。正是因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加持,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可能。
“我们将继续大胆尝试,让他们去走访更多的城市,阅读更多的书籍,并开设更多的体育课、艺术课、实践课。我们的目标是让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是延伸到社会更真实的世界中去。”杨天亮说。尽管来自高考的压力不小,但杨天亮希望学生通过看见更大的世界,在内心深处产生内驱力。他从不让教师给学生传导压力,在他看来,压力很难变成动力,压力过大就可能变成“病例”。
“进步产生进化,自由产生自律,热爱产生内驱力。”杨天亮说,“教育是为了让人进步、完整,而不是筛选。我们想做的教育其实并不是让学生单去考一个名校,我们想做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培养出完整、自由、热爱生活的人。”
这样的理想之于亲情学校的教师,则意味着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变得更为迫切。
— 记者手记—
高中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褚清源
众所周知,抓分数在高中一直是一种“优先级”的存在。谁都知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是来自高考的压力早已让学校教育变得面目可憎,压力的层层传导几乎耗尽了学生感受美好生活的热情。
一个显性的现象是,高中的改革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并且在有限空间内的每一次改革都显得那么举步维艰,直到走进阜南县亲情学校,这里呈现的不一样的学习场景,让我们看到面向未来的高中教学改革有了新的可能性。
亲情学校打破了薄弱学校突围的怪圈,不再试图通过加大训练强度并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益,而是抓住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自主学习,借助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筑起适合自己的学习“跑道”。难能可贵的是,亲情学校的改革是有结果印证的。近年来该校的高考成绩一路攀升,吸引不少兄弟学校纷纷慕名前来探秘。
一定有人会追问亲情学校是怎么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除了他们学习平台中的游戏化评价系统,更重要的原因来自学生每节课上的“学会”。只有不断“学会”才可能持续驱动学习。而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的这种“异步学习”,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这一结果的实现。
尽管学生的成绩在不断提升,但在校长杨天亮看来,真正可喜的变化却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如果说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让“从教到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触达,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真正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解放。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不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助学者”“对话者”,因为借助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学情,教师真正成了“教到学生需要处”的那个人。当课堂上教师没有了重复性的讲授,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上,这让“育人大于教书”这一“说法”真正成了“做法”。
关于未来学校,很多专家都给出了具体的描述,但重要的是,看见具体的样态。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杨天亮带领团队正在投身创造他们理解的未来学校。
就在半个月前,亲情学校开始把大模型在每个教室批量使用。每天晚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和豆包大模型进行互动,他们通过大模型进行数学和英语学习,代替老师答疑。尤其是英语学习,大模型的回答帮助非常大,效率很高。
在亲情学校还有一个更大尺度的尝试,他们开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程度更高的班级。这个班学生自愿报名加入,15名学生并非校内最好的生源,每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先后在成都游学将近一个月,在菏泽游学将近一个月,在蚌埠游学两个多星期,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
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技术只是手段,形成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的探索才是目标。亲情学校的改革是技术和理念互为表里的课堂转型。
杨天亮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教育创新的行列中来,创建一所具有未来感的学校。这所学校一定携带这样的文化因子:自主、热爱、快乐、成长。他希望把教育变成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活,而不是一种重复训练。
杨天亮坚信通过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可以击穿教育的一体两面,即实现素养和学业的双提升,真正走出学生素养发展与考试成绩不可调和的二元困境。
“我们这一代教育人,一定要有用30年时间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决心和勇气,让中国教育引领世界。”杨天亮说。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