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蒸汽机舰队的海战,在中国的黄海大东沟爆发了。
对战双方分别是清政府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水师,和前来偷袭的由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带领的联合舰队。
无论是从海军实力的世界排名,还是从参战军舰的吨位来看,位居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支被大清国给予了厚望的龙旗舰队,竟然在这场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海战中败下阵来。
海军提督—丁汝昌
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一直在对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进行探究。
在对中日甲午海战进行研究的一百多年中,关于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出现了很多说法,讨论得最多的有关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
第一:失败的原因在于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指挥战斗时排出的队形有误。
第二:战争失败是由于这支部队的官兵素质低下,贪生怕死。
第三:是日本人在战争中运用的秘密武器打败了北洋海军等等。
那么导致北洋海军失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哪一个呢?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在一片辽阔的港湾中有一个叫刘公岛的小岛。占地3.15平方公里的小岛,在一百多年前驻扎着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停泊着当时世界上第一等的铁甲巨舰而被世界瞩目。
1888年,这支海军成军时的装备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七(有说世界第九),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
今天的刘公岛依然是被人关注的,人们都期望能在这里找到那支强大舰队消亡的真正原因。
多年来,从对岛上的战争遗迹和港湾中打捞出来的舰艇和炮弹进行研究时,人们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被人提起过的战争细节,对之前评论北洋海军战败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而质疑的观点之一就是作战队形的失误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率领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外的大东沟一带,寻找北洋海军的舰队进行偷袭。
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
此时,北洋水师整个舰队在提督丁汝昌的带领下,刚刚护送参加平壤决战的六千多名陆军清兵来到朝鲜。
结束护航任务后,舰队在丁汝昌的指挥下,正在忙碌地装煤作业,准备返航。
丁汝昌虽然做好了与日军随时交战的准备,但此时他并没有预感到几个小时后,一场深刻影响了中日两国历史的海战即将爆发。
上午10点23分,当发现北洋海军的舰队后,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命令赤诚、西京丸两艘弱舰,转到整个舰队的左侧行列,以躲避炮火,来保护乘坐西京丸号观战的日本军令部长华山资鉴。
日舰组成单纵列,由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组成第一游击队作为前导,以松岛等六舰组成本队在后,以每小时10海里的航速向北洋舰队逼近,并迅速由巡航状态转入作战状态。
北洋海军的军舰共十艘,分成五对,每一对的军舰都是同一造船厂生产的姊妹舰,同样的型号有利于彼此间的协同作战。
当丁汝昌从望远镜里观察到日本的单纵队队形后,他马上命令舰队改变队形,以双横队迎敌。
作为北洋海军的统帅,丁汝昌难道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吗?他为何要以双横队的队形迎敌呢?
从表现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火力分布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日本舰队的火力主要集中在船的两侧。
中日舰队舰船火力位置分布图
伊东佑亨之所以排出单纵队的队形,是为了要发挥日本舰队侧弦速射炮的优势,给北洋海军最密集的炮火打击。
与日本不同,北洋海军的军舰因为购买得比较早,侧弦速射炮的数量远远少于日本,而主炮的口径却比日军大,因此北洋海军主要使用舰首的主炮进行攻击。
丁汝昌根据北洋舰队自身的特点而排出的阵型,不能说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黄海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北洋舰队制度腐朽,纪律败坏。官兵们训练废弛,不堪一击。
甚至还有教科书中还出现了以“北洋海军官兵在大炮炮管上晾晒衣服”为反面例子,来说明这支海军的素质低下。
2007年的历史高考复习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题目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日本间谍观察了北洋水师的情况后回去说:“不要紧,他们的铁甲舰并不可怕,因为我看他们的士兵都把裤衩子晾晒在炮管上,这样的军队肯定不可怕。”
为了驳斥这种观点,有军事爱好者收集了大量的,记录世界各国海军在军舰上晾晒衣物的照片,来说明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欧美海军军舰上晾晒衣服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段关于北洋海军发炮命中率的资料:据载,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发炮命中率不到十分之一,而对方却达到十分之三四。
那么,战场上两支舰队命中率的真实数据究竟是多少,北洋海军的素质又究竟如何呢?
作为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部队,北洋水师的正规化程度已经走到了清朝军队各兵种的前面。
为了与国际接轨,北洋海军还设计出了自己的军旗,并且同时作为大清国的国旗,他们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北洋海军章程》,就连军服的设计也更加细化。
水师官兵的服装不再只是胸前写上某某轮船,而是更加生动形象了。管油的就在袖标上画个油壶,生火的就画个铁铲,而管鱼雷的水兵则在袖标处画上一条大鲤鱼。
北洋水师官兵服装标识
与陆军不同的是,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大都留学欧美,接受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熏陶,和近代军事技术训练;而士兵则是在沿海一带招募的,水性很好的水兵。
舰队平时的纪律和训练相当严格,凡在北洋舰队工作过的外国人,对北洋舰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评。
曾任北洋舰队总教习的英国人琅威理说:“中国海军,实有不可轻视者,其操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矧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
时任镇远舰副管驾,并亲身经历过黄海海战的洋员马吉芬,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就炮术而论,中国兵优于日本兵,日人应自承认之。”
镇远舰副管驾—马吉芬
黄海一战也充分证明了,北洋海军的素质和战斗力绝不比日本海军逊色。
当北洋海军还在使用一种很原始的三点一线的瞄准工具时,日本海军已经配备了很现代化的瞄准仪器,但是装备的落后并没有使北洋水师发炮的命中率也落后。
处在清政府腐败官僚制度控制下的北洋海军,不可避免地出现少数腐化堕落,贪生怕死的官兵。但是,从总体看,北洋舰队还是一支训练有素、士气旺盛,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海军。
认为官兵素质低下导致战争失利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这支强大舰队失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甲午海战爆发前,从表面来看,北洋舰队军舰的总吨位数高于日本海军,实力排名也在日本之前。
但当我们回顾甲午海战,爆发前的十年间,中日两国的海军建设时才发现,到了1894年,两国开战之时,北洋海军的实际军备实力,已经落后于日本,而这也是导致北洋舰队失利的一个直接原因。
那么,海战前北洋海军亚洲第一的排名,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给了清政府强烈的震撼,清廷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对于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于是,清政府决心要加快海军建设,并于1875年下令由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
1875年到1881年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八艘蚊炮船,和“扬威”“超勇”等四艘巡洋舰。
与此同时,李鸿章经过多方考察后,又向德国订造了“定远”和“镇远”两艘世界一等的铁甲舰。
如同今天的人们在谈论航空母舰一样,在近代海防论兴起之时,当时世界海军最新锐的舰种铁甲舰,也成为举国上下谈论的热点话题。
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行者,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在1879年临终时口述遗书称:“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那么,让当时的中国人热血沸腾,魂牵梦萦的特殊军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铁甲舰有着巨型的火炮,坚硬的装甲和庞大的身躯,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造价170万两白银,耗费了近五年时间制造完成的“定远”舰下水后,立即成为世界第一等的铁甲舰,也是当时亚洲的第一巨舰。
当时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
在“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驶回中国的两年后,李鸿章在外订购的“致远”和“靖远” “经远”和“来远”也相继完工,并于1887年秋驶回中国国。
至此,中国所有在外订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多艘,排水量达四万多吨。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加上南洋、广东、福建等地的舰艇,中国海军的实力一下子跃居到世界第七的位置,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
1886年,当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时,定远舰巨大的舰身引起无数日本人的仰望和恐惧。
从此,一定要打败定远和镇远号成为日本海军军人的一个目标。
从1887年开始,日本天皇带头捐赠皇家费用,筹建日本海军。1890年到1893年的四年间,日本军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北洋水师舰船—“超勇”号
当日本政府在不遗余力地发展以海军的综合军备时,清政府又在做什么呢?
与日军的举措刚好相反,拥有了强大的北洋舰队后,清政府便认为大清国的海防从此高枕无忧。
在之后的几年中,由于为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光绪皇帝大婚典礼、黄河河工等巨额开支,清政府的财政开支变得极为拮据。每年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真正拨到海军手里的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清政府甚至还停止了南北洋水师购买舰船和枪炮。
当北洋海军打出报告,请求要“定远”、“镇远”、“致远”等舰船要更新火炮的时候,很多清朝的官员并不理解。
我们不知道清政府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但是从清宫档案里可以查到,仅颐和园一项工程就挪用了海军军费750万两白银,相当于再购买至少四艘世界一流的铁甲舰。
捉襟见肘的李鸿章曾经叹息道:“如果海军军费能够正常下拨给北洋水师的话,恐怕将来全世界的海洋到处都有大清的炮舰了。”
可是,从1888年成军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间,北洋海军竟然连一艘都没有购买,也没有添置新式的武器装备,海军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
也正是在此期间,日本抓住了北洋海军无钱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这一时机,以每年至少新增两艘军舰的速度,迅速地完成了海军的扩展计划。
其中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而专门订造的“严岛”“松岛”“桥立”三艘海防舰。它们装备的320毫米的巨炮,据说可以击穿“定远”号的铁甲,航速也比“定远”和“镇远”高出1.5节。
日本还向世界订造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
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
到1894年,日本军舰“吉野”号最快的航速是23.5海里,它的舰龄只有一年多,而北洋海军的最快航速是18.5海里,军舰舰龄已经七年了。
所以到了黄海海战的时候,日本军舰的航速比北洋水师要快,配备的大口径火炮要多要大。北洋水师最大的火炮口径是280毫米,日本海军最大的火炮口径是325毫米。
到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虽然在吨位上还占有一些优势,但日本几乎都是新式军舰,不仅航速快,还配备了大量的速射炮,这种炮的发射频率很高,可以形成密集而极具杀伤力的炮火,是当时海战中最必要的武器,这恰恰是北洋海军所缺少的。
船和炮火的优劣往往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
日本舰队不仅炮火总数比北洋舰队多了近一倍,其中速射炮的数量更是北洋舰队的六倍多。
北洋海军在战场上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军舰老化和装备落伍这么简单。
北洋海军使用的弹药大多是实心弹,弹药头部尖锐,里面填充水跟沙子还有少许火药,这种弹药不会爆炸,这种炮弹其实是平时用来训练用的,海战中要想靠它把军舰打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要打得非常地准,打中敌舰靠近海面的位置,打开一个破洞,进水导致它沉没。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
还有一种可以爆炸的弹药叫开花弹,开花弹是当时一种形象的叫法,实际上是一种爆破弹。
当时解决北洋海军开花弹不足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进口,二是自己造。
但是进口的途径已经被财政拮据的清政府堵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天津机械局来生产。但是天津机械局生产出来的炮弹质量很差。
北洋海军就是带着这些实心弹和仅有的一些劣质开花弹上的战场。而此时的日本不仅配备了大量的开花弹,还使用了一种在当时被称为秘密武器的弹药。
在黄海海战中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洋海军的军舰一中弹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根本无法扑救,而日本的军舰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北洋海军的官兵素质低下,用劣质油漆粉刷军舰造成的结果。
当时在北洋海军还在用黑火药当炮弹的填充药的时候,而日本海军用了一种全新的炸药,叫做下濑火药,这种火药打中军舰后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就是会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会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火焰,这种火焰像汽油着火一样在军舰上到处流动,即使掉入海里也能持续燃烧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北洋海军左翼总兵—林太曾
北洋海军所面临的与弹药问题同样严重的还有煤炭问题,北洋海军所使用的煤炭主要由唐山开平煤矿供应。
但是日子久了,煤炭总办对于本来就给价不高,还经常欠款的海军供货失去了兴趣。于是将优质煤炭高价出售给商人牟利,而改用劣质的碎煤应付海军。
掺杂了水分的劣质煤炭,不仅使得北洋舰队本来就年就老化,行驶不快的军舰,速度更加迟缓,它甚至造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在海战的时候,滚滚的黑烟让日本联合舰队发现北洋海军,比北洋海军发现它们早了一个小时。
煤炭和炮弹的供给问题严重影响着北洋海军的战斗力。目睹了这场战争的一英国战地记者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你傻。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均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显然,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弹药物资的缺乏,是导致北洋舰队在这场海战中失利的一个直接原因。
要打赢一场战争,必须在开战之前就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作战计划,然而在甲午海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
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
清政内分别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首的两个派系,还在为是否开战而争论不休。而不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没有做出迎战的准备。
1894年10月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举国上下都在为太后的“万寿庆典”大肆筹备,负责战事指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深怕这个时候打起战争,会引起太后的好心情,而力主求和。
其实,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一手成立了北洋海军的李鸿章,此刻深知这支陈旧舰队的现状,他对战争的前途毫无信心。
在有军则有权,无军则失权的无情现实下,李鸿章害怕丢掉北洋舰队这一笔政治资本,而一贯采取妥协退让“避战保船”的方针。
对于丁汝昌提出的率领舰队主动攻敌的奏请,李鸿章也是一再制止,日本海军在节节进逼,李鸿章却在步步退让,以至于北洋舰队坐失战机,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在黄海打了一场没有准备的败仗。
还有一种关于海战失败的说法,是因为北洋海军中出现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将领。
黄海海战开战的两个小时后,北洋舰队的“超勇”号被日舰击中沉没,“扬威”号也中弹搁浅,“致远”号炮弹用尽时,在管带邓世昌带领下冲向日舰“吉野”号,却不幸被“吉野”号发出的炮弹击中子鱼雷发射管引起爆炸。
被击沉的北洋军舰
看到“致远”号沉没后,“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惊恐万状,连忙挂起本舰重伤的信旗驶出阵外。“济远”舰逃跑时,慌乱中又将正在搁浅的“扬威”号撞沉。
与“济远”编为一队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看到济远逃走后,随即也下令逃跑。
在“济远”和“广甲”相继逃走后,北洋舰队只剩下“定远”、“镇远”、“来远”、“经远”四艘军舰与日军九舰进行搏斗。
日本舰队的力量超过北洋舰队的一倍以上,日本的“松岛”等五艘军舰集中火力,将“定远”和“镇远”团团围住进行攻击。他们的目的就是击沉这两艘铁甲舰,实现日本海军十几年来的梦想。
然而出乎日军意料的是,“定远”和“镇远”虽被炮弹击出了密密麻麻的弹坑,却丝毫没有要下沉的迹象。
夜幕降临后,伊东佑亨看到本队的军舰不是“定远”和“镇远”的对手,于是下令第一游击队归航,加足马力向南撤去。
北洋海军的几艘军舰在追出十几海里后,终因速度过慢而放弃追击,收队返航。
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甲舰队的海战持续了近五个小时后,在黄海的夜幕中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参加的兵力之众多,战斗之激烈,时间之持久,都是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所罕见的。
黄海海战的失利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北洋海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洋舰队的官兵们却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用鲜血和生命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