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失败原因:
1:装备太落后!虽然日军出动的兵力不过30万,可他们还出动了拥有两条航空母舰、数艘巡洋舰的三个舰队和2000多架战机,他们拥有的各型火炮数量是中国军队的十倍以上。往往一颗200口径的舰炮落下,一个步兵连生龙活虎的100多号青年,就此化为糜粉。根据日军这个时期的编制,一个步兵中队下辖三个兵力达54人的步兵小队,另外还有一个19人的中队部,如果遇到大战还可以给步兵小队额外增派机枪组,一个步兵中队的兵力可达到200人左右。步兵中队做为日军最基层的作战部队虽然没有配备炮兵,但一个步兵小队里可是配有两个掷弹筒组,那么一个完整编制的步兵中队将拥有有六具可以将榴弹投掷到500米外的掷弹筒,已经足以保证对付中国军队一个步兵营的重火力。北方战场和东南战场已经证明,中国最精锐中央军的一个步兵营也就装备着6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其他的杂牌军则更是有两三挺重机枪就不错了,迫击炮之类的小炮往往只有在团级部队才会出现。在淞沪会战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部队,其中就有一支非常出名的川军部队,这支部队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军长郭汝栋,师长刘雨卿,这支部队是主动请求到抗日前线的,原本他们的驻地在贵州,但他们连同杨森的20军前后北上踏上战场,26师奉命接替宋希廉的36师联防守的大场镇阵地。这片阵地四面开阔,没有任何地理上的优势属于平原地带,26师的部队在武器装备上,要比宋希濂的36师少得多,全师人数不超过1万人,只有4个团和一个通讯员,一个工兵连。每一个排只有一挺轻机枪,很多士兵的步枪都是老套筒和汉阳造,就算是中正式步枪只有很少,全师更是没有一门大炮,缺乏后勤补给,更没有野战医院,就是这么一只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川军抵挡住了日本整整7天的进攻锋芒。到了战争的第7天,川军第26师已经伤亡惨重,但是为了能够给后方的部队一个完整的阵地,他们全师剩下的所有人一起冲上阵地,连师部警卫连也编入战斗序列,最后一鼓作气拿下了丢失的阵地,等到川军退下去的时候,这支部队还剩600人,全师4个团长2死1伤,14个营长死了13人,连排长伤亡250多人,这场战争不仅仅只有川军,还有西北军,东北军,滇军,桂军,中央军就连德械师也投入战斗,可以说这是中国所有军队一起打日本人,这些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他们,真的已经尽力了啊!
彼时的中国虽然有着五万万的庞大人口基数,是日本本岛6000万人口的八倍有余,更有着数十倍以上日本本岛国土面积。可是,彼时的中国,既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没有搭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国内基本没有像样的工业。而日本却已经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走上工业强国之路,那是工业对农业的战争,说的未来感一点,那不是一个维度的战争。在士兵装备方面,日军有全套的军靴、军装、钢盔帽,而我军还是穿的布衣棉鞋;两军士兵在作战素质方面也是天差地别,日军基本上都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不论是正面战或是白刃战,日军都非常有优势。足以见得,两军那时的军事实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对于作战状态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淞沪会战结束后,"八百壮士"死守的四行仓库满目疮痍
3:没有制空权。弱小的空军则在淞沪的上空近乎损失殆尽,不是他们不够勇敢,而是实力
差距太大,他们是300架,而日军是2000余架。开战的前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战机在空中打成一团火球,几乎每天都有战机冒着黑烟朝着日军的阵地狠狠撞下小伙子们,已经足够勇敢,但依旧打不赢。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