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原名高仕錤,乳名贻甲,1905年11月1日出生于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1925年,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起初学的是化学,姐姐突然病逝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
在此期间,在一次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瓶子爆裂,23岁时的高士其不幸受到甲型脑炎病毒菌的侵害,留下终生残疾;但他还是坚持读完了博士。之后,高士其游历欧亚十几个国家,开阔了眼界,深刻感受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自己这代学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回国后,高士其先是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担任检验科主任,后因旧医院的腐败黑暗,遂愤然辞职。之后,通过好友李公朴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陶的邀请下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期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李公朴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社”,高士其结识了以撰写《大众哲学》而著名艾思奇,成为莫逆之交。在艾思奇的影响下,高士其认识到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大魔王”。这个时期,高士其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看到一个新鲜的栏目“科学小品”,其中一篇克士(周建人)写的《讲狗》的文章,把旧社会的“走狗”刻画得淋漓尽致,骂得非常痛快。
高士其深受启发,觉得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文学笔调,撰写一些浅显易懂、富有趣味的科学短文,是科学与文学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既能传播科学知识,又能针砭时弊、唤起民众,与反动派作斗争。于是,他拿起笔来,开始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撰写科学小品。
1955年6月10日高士其回到故居,前排左一为高士其母亲何咏阁,左二为高士其
从撰写科学小品起,他写的文章发表时均署名“高士其”;朋友们问起他改名的动机时,他解释道:“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一经发表,即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欢迎,许多报刊都前来约稿。这时,他的手写字已很困难,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到千把字。但他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写作。
在1935年到193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高士其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这些作品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
抗战爆发后,高士其在艾思奇的影响下,奔向延安参加抗日救亡;1937年11月25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后,成为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那时的他,已是一位在上海崭露头角的文化人,在延安受到毛先生、周先生、朱老总、陈云等人的格外关怀,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并派一名红军战士担任他的护士兼秘书。
1938年2月,高士其与董纯才、陈康白、李世俊等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1939年1月入党时,得到了毛主席的祝贺和勉励。后来因为病重,被党组织的护送到香港最好的一家医院“玛琍医院”住院治疗。但这是一所势利的贵族医院,对于高士其这样的穷人常白眼相待。医院为了把他赶走,就说他疯了、把他送入了精神病医院。
地下党得知后,把他救出、在九龙租了一间楼房,让他养病,并派了护士谢燕辉去照料。高士其闲不住,病情稍好一点,就口述、由护士笔录,写了一篇篇的科学小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与香港相继被日军占领,地下党组织辗转把他转移到桂林。在桂林,他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九龙失散的护士谢燕辉与他结为名誉上的夫妻。此时,还有一位李小姐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女儿,自愿来当高士其的护士。
但好景不长,日本的飞机很快就开始轰炸桂林,谢燕辉因心脏病突然发作而离开了人世,而“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小姐趁机卷包逃走,连顶蚊帐都没给他留下。幸好,他再次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搭救,之后被安置在昭平县黄姚镇,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直到日本投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把高士其接到广州;之后,我国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如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左翼作家征军(施继仕)和羊枣(杨潮)的死,叶挺、王若飞等的殉难,促使他写下《给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等战斗诗篇。
在广州期间,高士其还撰写完成了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该是他早期科学诗创作的一篇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为此后以写诗来作为他从事科普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奠定了基础。
1946年5月,高士其从广州回到上海,但到了上海就病倒了,住进了一家“平民医院”;但因不能一次预交几个月的费用,被停止供应饮食。他的遭遇经报纸报道后,众多读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邓颖超特地前往看望了他、并带来周恩来的慰问。之后,上海党组织的负责人钱之光委派白桦专门照顾高士其。
这年的7月,高士其的多年好友和清华同学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接下来,曾多次关照、接济过他的陶行知也在上海逝世。上海党组织公祭三位先生时,高士其不顾自己行动不便且身在病中、让人带着他去参加;会后,他还写出《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壮诗篇。
之后,高士其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地下党获悉后将他辗转转移到到台北;直到1949年1月,才同意他回解放区。1949年9月21日,高士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了大量的科学诗、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如《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创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8年12月19日,高士其逝世。由于他在我国科普方面缔造出的无人超越的成绩,去世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中华民族英雄”;北京保留了“高士其故居”,这在当时是中国唯一的一幢科学家故居。
1999年,我国以高士其的名义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这是我国科普界的最高奖;1999年12月13日,中国发现的3704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高士其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