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正值红军长征启程90周年纪念,这个12月,我怀着无比敬意,踏上了一片让无数人心生敬仰的地方,重温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这里正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

踏着红军长征路线图,环绕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在贡江江畔的长征渡口,凉风习习,我静静伫立,凝视着于都河静静流淌的河水以及江面上停放的那段浮桥,当前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脑海中浮现的想象、眼前的景象、与电视里的画面,在那个1934年的10月17日细雨如丝,青山如黛的夜晚相互重叠在一起,当时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深湍,大部队过河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渡河,又隐蔽红军的战略转移意图,架设浮桥只能在傍晚五时后进行,红军渡河后,又要在次日凌晨六时前把浮桥拆除,傍晚五时后再重新架桥,当地的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在微弱的火光映照下,于都的老百姓纷纷捐献出了自家的门板、店铺的挡板、床板,甚至包括曾大爷原本计划作为自己寿材的棺材板。如今,于都河渡口的浮桥上那个特别的凸起,正是为了缅怀曾大爷无私奉献的精神。曾经用来搭建浮桥所用的木料,至今都是一个无法计算的数字。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岁月里,8.6万名中央红军的勇士们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历时4日才完全渡过于都河,踏上了那段令人震撼的漫长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于都的民众积极投身其中,共有1.7万名英勇的人民加入了红军队伍。然而,在胜利的曙光到来之后,留下姓名记载的烈士多达16356人,仅有277人幸存下来,这让人痛心疾首。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时30万于都人民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巧妙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以至1个月后敌人才发现红军转移,这么多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一壮举被党史研究者誉为奇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几乎无法想象,30万人是如何能够共同保守一个如此重大的秘密。

尽管当前的于都河水面平静如镜,我仍能深刻感受到历史深处曾经的波澜壮阔,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洋溢着深沉的历史气息,每一处风景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英勇与坚定,每一段时光都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深重。

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步道,穿过狭窄小道,行走在这条充满曲折与漫长的征途上,仿佛能听到那些战火纷飞中的呼喊声和炮火声,每一步都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时一定会有人摔倒,一定也会有人受伤,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在哪里受伤也要继续负伤前行,前行的每一个红军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久,要走多远,要走到哪里去,更不会知道他们前行的路上会有哪些面对?是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草地还是险峻的泸定桥、四渡赤水?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完了这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是什么使他们脚步虽沉重,但信念却坚如磐石?我想,脚下的大地已然见证着了当年的战火与鲜血,仿佛能看见那些每一个内心流淌着热血的红军战士,眼神坚定,步伐铿锵,背负着那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担当,那种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信念,踏上那条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抵于都,便被段桂秀女士的传奇故事深深打动。这位106岁的于都红军烈士遗孀,用她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不朽的爱与承诺。90多年前,她与丈夫金长哥哥新婚仅20日,他便踏上了革命的征程,离别之际,他深情地嘱咐她,要守护这个家,等待他的归来。岁月如梭,如今的段奶奶从青丝守成白发,她始终如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候在村口那棵大树下,她的期盼从未褪色,90余载的漫长等待,至今仍在继续……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透明展示窗内,静静摆放着一台手摇式缝纫机。我情不自禁地迈步靠近,这台缝纫机曾伴随着一位名叫葛接调的红军战士,从于都启程,一路跟随中央红军穿越长征的艰难险阻,见证着葛接调为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缝制棉衣的辛勤劳动,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后来被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军缝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解员饱含情感地向我们介绍橱柜中的一件羊皮大衣,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里,战士们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追击,羊皮袄成为他们保命的宝贵物资和保暖的必需品。在行军途中,一些红军战士就靠着这件羊皮袄,渡过了冰冷的河流,爬过了高耸的山脉。据传,有些红军战士在行军过程中将羊皮袄传给了后方的同志或受伤的战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长征。这件羊皮袄在长征途中流传着,见证着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它不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士兵们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的象征。如今,这件羊皮袄已经成为长征历史的一部分,被人们传颂和纪念,它象征着红军战士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和付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件羊皮袄都将继续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中,我听到了很多的红军老兵故事,不知道还有多少饱含心酸的苏区父老已与他们的亲人渐行渐远。这支传奇队伍平均年龄不足25岁,年龄虽小,但他们的心却比任何人都更加成熟和坚定,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故事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也多次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很多次在内心深处感叹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于都,是地球上红飘带的起点,前所未有的故事开篇,惊心动魄的史诗卷首,永远的长征源头,这次采访之旅,不仅让我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让我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的重要性,也更让我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核,那就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90年的光阴已悄然流逝,然而那星星之火,摇曳不灭,一如希望永在,长征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更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法宝。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于都人民继承先烈遗迹,再续长征精神,弘扬伟大,代代相传,这让我内心更加坚定,信念更加执着,我要将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让它成为前进的动力和支撑,同时,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的于都河渡口没有了摆渡船,宽阔的江面上已架起了“红军大桥”“长征大桥”“集结大桥”“渡江大桥”“胜利大桥”五座大桥横跨南北的靓丽风景,五座大桥的名字连起来就是“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这是于都人民最朴素的情感和纪念,一座座大桥是一座座丰碑桥,是对长征精神最有力的传承。于都河两岸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生机。每当夜幕降临,五座大桥、沿河高楼大厦、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灯火通明,霓虹灯闪烁,小城显得格外美丽。曾经的英雄县也于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老区人民真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硝烟早已散去,渡口依然矗立。曾经的历史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艰辛,警示着人们无论走得多远,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当我告别于都这座英雄城市的时刻,情不自禁又一次回望那永远屹立在于都河边的中央红军长征渡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于都之行让我深刻领悟到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长征精神!(作者:苏娟 指导:崔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