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败局已定。他决心逃亡台湾,等待新的时机卷土重来。此后数十年,中国大陆与台湾遥遥相望,两岸统一成为中国所有人民心中的梦想。蒋介石曾前后三次派人到北京进行秘密和谈两岸统一的问题。然而蒋介石却在1975年因病突然离世,两岸统一的问题没能继续谈下去。

试想,如果不是蒋介石的逝世,两岸是否早已统一?解放战争是不是就能真的完成“解放全中国”的大目标?

1946年到1949年,不到四年的时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消灭800万国军,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唯独剩下台湾还未能解放。毛主席病重时期,曾说出一段话,说到中国自古有句话叫做“盖棺定论”,虽然自己还没有盖棺,但是这个时间差不多就要来临。未能解放台湾一直是自己心中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言下之意,即是自己已经无法看到台湾回归,只能将祖国统一的大业交给下一代来完成。虽然毛主席的话不免有些凄凉的感觉,但也实属无奈。毛主席不是没有想要通过武力的方式统一台湾。蒋介石刚刚逃往台湾时,毛主席曾在西柏坡发表过讲话,指出国民党躲到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这其中还牵扯到美国的问题,是个非常棘手的事情。

1949年3月,中央就放出口号,想要尽快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不过,当解放军真正出兵打算解放台湾时,却意识到难度所在。1949年10月金门战役,中国9000余名解放军在金门岛大战国军三天三夜,最后全军覆没。这是解放军战争史上第一次惨败的一场战役。由于解放军缺乏海军部队,没有海战的相关经验,在进行战争时相当被动。

这也是台湾解放的根源性难题。不过这次战争失败丝毫没有动摇中央解放台湾的决心。同年12月,新华社发表一篇文章,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下一步计划,是解放海南岛、西藏、台湾。随着作战时间的推移,海南岛与西藏顺利解放。剩下一个台湾问题亟待解决。此时,蒋介石40万国军部队集中于台湾,海陆空三军相互配合作战,构成严密的攻防作战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军想要再次渗入到国民党防线内,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粟裕向中央请求50万兵力,有了重兵加持,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信心,认为不久台湾就能顺利回归祖国。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东南沿海这边炮火就要打响之时,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悍然出兵帮助南韩,大军向三八线以北推移,中国东北边境受到威胁。

感受到朝鲜战场的压力,中央军委决定先出兵援助朝鲜,解决完朝鲜的问题之后再解放台湾。至此,解放台湾的计划搁浅,一搁就是70来年。毛主席谈到台湾没有得到解放的问题时,分析原因得出,当初应该先解放台湾,然后再去解放大西北。那时的蒋介石在台湾还没有站稳。

如果先解放台湾,蒋介石无处可逃,只能向大西北边境撤离。但是蒋介石的国军不通陆战,很容易就会被解放军打败。其次,毛主席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情况,遂加快解放台湾的步伐。1950年6月,美国中情局获得消息,得知毛主席准备出兵收复台湾,很有可能在8月之前顺利占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美帝加快推动南北朝鲜的矛盾,导致朝鲜战争愈演愈烈。美国这一招彻底打断了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周恩来总理提到:形势发生变化,解放台湾不得不推迟,因为美国的影响......时年8月,毛主席作出援朝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支援朝鲜人民,解放台湾的计划暂被推迟。

1955年,朝鲜战局稳定,统一全国的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央改变策略,由武力统一转变为和平统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这一时期,两岸进入和谈的平稳阶段。方针的转变,是考虑到蒋介石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台湾内,加上美帝所提供的军事援助,解放军想要武力解放台湾,必是一场恶战。

为避免新一轮交战,中央释放出和谈的信号,想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回归。毕竟,统一中国才是最终的目标,不论和谈还是武力收复都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次年,章士钊受到中央委托,将一封毛主席亲笔的书信送往国民党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士钊

章士钊即刻启程飞往香港,在香港,章士钊见到了蒋介石曾经的秘书——许孝炎,他把毛主席亲笔信交给许孝炎,告诉他把这封信当面传递给蒋介石。章士钊之所以把这封信交给许孝炎,是因为许孝炎是《香港时报》的董事长,负责国民党在香港的文宣工作,让许孝炎传递这封信是非常合适的。

许孝炎拿到这封信后,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丝毫不敢怠慢,当即乘坐飞机飞往台北,亲自把信送到蒋介石手中。这封信中,毛主席提出共产党期待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毛主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信中不仅提出两岸统一的具体做法,还有意无意间写出一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这样的诗句,表达出想要蒋介石能够回乡看望的想法。

蒋介石拿着信反复阅读,好长时间没有说出一句话。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也是蒋介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蒋介石重孝,当他看到毛主席这句话,忍不住掉下两滴眼泪。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后,毛主席派专人到溪口清扫蒋氏旧居,还精心修缮蒋介石母亲的墓地。这样通达的伟人情怀使蒋介石由衷开始佩服起毛主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蒋介石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接下来的事情。他是一个疑心颇重的人,这封信只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的心思,然而他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动作。自这封信发去之后,我党在众多场合不断释放出和平收复台湾的想法。万隆会议上,周总理舌战群儒,为中国树立出大国形象。

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中,周总理提到说:国共是有过两次合作的,毛主席就曾经说国共双方是一对“老朋友”,因而,我们对于第三次国共合作,已经做好准备。1956年以后,周总理外交发言中,再次提到,只要是台湾有人想要回到大陆,大陆这边都敞开胸怀欢迎他的到来。周总理还大方表示,只要是助推两国和平统一工作进程的,过去不论做过什么事情,都可以既往不咎。

周总理的这句话可不是空头支票,建国后,傅作义、陈明仁等人,这些我党曾经的敌人,因为在解放战争中为两党和平付出过实际行动,所以被我党宽厚对待。1956年,周总理访问亚洲七国,曾有记者直言不讳地问周总理:“如果蒋介石答应回归祖国,那么他将会得到什么职位?会是什么部门的部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微笑着从容答道:“部长的位置实在是太低了,如果蒋介石愿意回到大陆,他的官职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周总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哗然。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吹到蒋介石的耳畔。终于,蒋介石决定有所行动。1956年7月,蒋介石把爱国人士曹聚仁秘密接到台湾。

曹聚仁是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报道过战地新闻。他在两党中间长期保持着中立。因此,蒋介石认为他是两岸联系最合适的人选。1956年7月16日,曹聚仁抵达北京,周总理亲自接见。曹聚仁向中央表达出蒋介石愿意和谈的意向。随后,周总理顺着话锋,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相关的政策。

不久之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曹聚仁,对于国共合作表示出乐观的态度。曹聚仁的到访受到我党热情接见,毛主席也表示,欢迎曹聚仁经常回到大陆探望。曹聚仁此行回到大陆,不仅会见了我党重要的领导人,还根据蒋介石的交待,回到了蒋介石的老家溪口镇。在溪口镇,曹聚仁看到蒋介石母亲的墓地被修缮得十分干净,蒋氏旧居还有专人看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聚仁

返程后,曹聚仁将在中国的情况如实汇报给蒋介石。当蒋介石听到自己老家溪口的情况时,感动得两眼饱含着热泪。1957年,蒋介石决定派出宋宜山到北京一趟。这是蒋介石派出的第二个使者。宋宜山到北京的理由是探望自己的弟弟宋希濂。他的弟弟宋希濂在1949年解放战争中被俘,作为战犯在北京接受改造。

宋宜山明面上是探望弟弟宋希濂,实际上是接受蒋介石的委任,到大陆一探虚实。1957年4月,宋宜山一行到达首都北京。周总理热情设宴款待宋宜山的到来。周总理知道宋宜山到来的真正目的是有关于两党合作。于是,周总理主动向宋宜山传达中共愿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同时,周总理特意安排宋宜山面见弟弟宋希濂。宋希濂在战犯所享受着我党优待俘虏政策,每天不是喝茶就是看报,一日三餐供应很全面。这让宋宜山由衷感到欣慰,由此也转变了对于中共的看法。宋宜山此行心情大好,既完成了蒋介石交给的任务,还见到了自己的弟弟,得知弟弟生活安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返程途中,宋宜山刚刚回到香港,就立刻撰写一大篇文章,向蒋介石汇报在大陆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详细转达了中共求和的意愿。因为情绪大好的缘故,宋宜山在书信中出现大量褒扬共产党的词段。这让蒋介石大为光火。蒋介石怒斥宋宜山的立场不够坚定,一次出使大陆就被感化。

宋宜山的表现戳中了蒋介石的软肋,宋宜山如此行为举动,恰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赢得人心方面展现出来的智慧。宋宜山的文章不仅没起到正面积极效果,反而因此激起了蒋介石的逆反心理。蒋介石下令:不许宋宜山再回到台湾。而后,国共和谈进入尴尬局面。1959年,宋希濂特赦被放,也算宽慰了宋宜山的心。兄弟二人终于团聚。

可以肯定的是,宋宜山的政治能力是在曹聚仁之下的。宋宜山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没能摸透蒋介石的个人心理,导致“好心办坏事”。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曹聚仁显得更加老练。1957年之后,曹聚仁作为爱国主义者,依然在两党之间努力进行沟通。有宋宜山前车之鉴,曹聚仁行事更加细水长流,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党关系于1965年再次进入一个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聚仁

1965年,曹聚仁二次访问大陆,向大陆转达了蒋介石的六个条件。在这六个条件中,蒋介石表达出同意台湾回归的想法,提出自己想要在两岸统一之后回到江西庐山办公,还要求让儿子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省长等等条件。这些条件全都指向一个方向,即蒋介石本人愿意台湾和平回归。

毛主席用一句古诗作为对蒋介石的回应: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是热烈欢迎蒋介石回到大陆的。可就在台湾回归的契机来临时,一场政治风波席卷整个大陆。蒋介石看到这样的局面,选择打消之前和谈的想法。

此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国民党渐渐孤立无援。1975年,陈立夫代表国民党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访问。蒋介石此时已经坚定台湾回归的想法。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前往,由邓小平代替访问台湾。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蒋介石因病去世,国共的联系就此中断。无论如何,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到祖国怀抱,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个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