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缠着各种管线的垂危老人,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一点点挪向病房中的办公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人的主治医生,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主任医师——张利华在后来谈到这位老人的时候,曾这样说道:

癌症晚期、临终病人,从生理角度来说,他是不具备工作条件的,可能会加速他的死亡,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把事业高于生命的人,把祖国高于个人的人!

这位把事业高于生命,把祖国高于个人的人名叫林俊德,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十个小时,他没来得及和自己的儿子交代后事,也没来得及和可爱的孙子外孙再说最后几句告别的话,他还在为祖国的事业发着最后一点光,他把最后一下心跳都奉献给了祖国!

把事业高于生命

1938年春天,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的一个贫苦家庭,年少的他还生活在老百姓被三座大山压着的旧社会,家境贫寒的他不得不时时辍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政府的资助下终于上了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俊德

在林俊德16岁那年,林俊德的父亲去世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林俊德早早地就担起了家里的重担。他在每星期的周六下午回到家中后,总是会帮在母亲干活,帮母亲分担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

1955年,可以说是林俊德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他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机械系

放在今天,若是家里出了一个浙江大学的高材生,估计全家人都要高兴地把屋顶掀了,但是这对于林俊德来说却是喜忧参半的。因为,林俊德的家里甚至连去学校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就更不要说学杂费了。

林俊德本就是在党和国家的资助下才完成了中学的学业,他不想辜负党和国家这么多年以来的帮助,他要继续读书为国家做贡献。于是,他从信用社贷款凑齐了路费和学费,他坐着闷罐车到了浙江大学,而且还是光着脚丫走进教室的。

1955年的中国并不像今天的中国这样宁静和安全,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时时刻刻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之下,和平的环境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战争的硝烟打破,甚至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还多次受到美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林俊德进入大学校园的这一年,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开始筹建中国的核工业,中国的核工业开始渐渐起步。然而,好景不长,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走了所有的苏联专家,带走了所有的资料,才刚刚燃烧起来的核工业之火就被来了个釜底抽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专家援助我国核事业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并没有被这点变故打倒,相反全国上下都拿出了一种不服输的斗志,苏联不帮我们,我们就自己搞,终有一天也会高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相关单位开始向高校召集大学生,参与中国的核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如果说,进入大学学习是林俊德人生转折的第一步的话,那国家的这项决定一定是林俊德的生命得到升华的开始!

1963年5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才完成两年进修学习的林俊德接到了一个神秘的通知:组织上让他立刻收拾行李,启程出发。

此时受到征召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要去往何方,也并不知道他们将要去到哪里。他们唯一可以猜到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征召一定是让他们去做一件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的!

几经辗转,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在地图上还没有被命名的地方,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无长草,风吹石头跑,早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就已经被解放军建立起了一片核试验基地,当时张蕴钰将军看到戈壁滩上的马兰花,就将这里取名为马兰,此后所有的核试验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试验基地

林俊德来到马兰之后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因为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产生的几百万个大气压会迅速扩散,产生冲击波,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物体会分散和垮塌,为了计算原子弹爆炸时的压力,需要有一种仪器将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这种仪器就是压力自记仪。

此时距离核试验仅仅只剩一年的时间了,林俊德和他的科研小组还不知道压力自记仪是什么,而且马兰的基地建设还没有完全完工,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只能住着地窝子、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又咸又涩的地表水,艰难的进行着自己的科研任务

如果仅仅是条件的艰苦那自然是难不倒包括林俊德在内的科研人员,可最让人无助的是,所有的研究人员中只有一个人见到过苏联的核试验,所有人在这个领域都像一张白纸一样一无所知,而林俊德和他的研究小组也更是连压力自记仪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并没有难倒年仅25岁的林俊德,他拆下钟表的发条用来顶替发动机做动力,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并没有照葫芦画瓢似的学着外国人打造电子线路,不迷信权威的林俊德独树一帜,林俊德只用自行车和闹钟上的一些零部件就造出了压力自记仪

1964年10月14日下午三时,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随之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爆炸的浓烟还未散尽,林俊德就和一群科技工作者冲向了核爆中心,他要拿出压力自记仪计算相关数据,以此证明此次原子弹试射是核爆炸而不是普通的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的张爱萍将军第一时间就向周总理报告了原子弹试射成功的消息,周总理谨慎地问道是不是核爆炸,在得到林俊德的相关人员的数据证实之后,全体工作者欢心雀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萍将军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个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在氢弹的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的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要知道刚刚爆炸完氢弹的爆心区域的核辐射对人体的杀伤力是十分巨大的,林俊德这些科研工作者其实就是在拿自己的声明为国铸造核盾牌,这才是我们日后可以免遭核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冬天,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也从大气层转移到了地下,他和他的战友先后研制出了十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同年,林俊德以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林俊德依然坚守在马兰基地,直到1987年才离开马兰。林俊德曾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中这样写道: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01年12月,林俊德少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的林俊德已经六十三岁了,他带队开启了众多国防科研项目的新局面,直到他七十五岁时仍然一心想着两个赶超过继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

把祖国高于个人

林俊德的儿子——林海晨回想起自己和父母在马兰红山基地的生活的时候,曾这样说道:大多数时候,我睡下了他还没有回来,我起来的时候,他已经走了。林俊德颇有大禹治水那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干劲,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近乎都奉献给了国家和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再也没有余力留给个人和家庭什么了。

林海晨说:“小时候在印象里,孩子是不喜欢小孩子的,因为嫌小孩子影响他的工作。”后来,林海晨的母亲黄建琴告诉他,他的父亲其实很爱他,他的父亲每天晚上加班回来都要到他的床头用胡子扎一下他的脸,这或许是这位一心为国的父亲能给自己子女的唯一的温柔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听到诊断结果后的林俊德却为了工作坚决要求转院。5月23日,林俊德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

林俊德住进唐都医院之后,并没有积极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反而是拒绝了医生的治疗方案,他把生死看得很淡!

转院后第二天,林俊德的身体情况就急剧恶化,主治医生将他转到了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抢救成功之后,医生告诉林俊德,他的生命只能用日来计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林俊德却做了一个让众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要求院方马上把他转到普通病房。在住进重症监护室的第二天,林俊德就不断地告诉自己的主治医师张利华,“我还有一个课题没有做完,你一定要让我出去,我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我没有多少时间了。”

在林俊德反反复复的要求之下,他的主治医生终于同意他在5月29日转到了普通病房。进了普通病房之后的林俊德并没有按照护士的要求卧床休息,他反复地告诉护士自己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坚持下地工作。

林俊德满身插着管子,在众人的搀扶下又坐到了办公桌前,他的儿子林俊德想在父亲弥留之际再和他多说几句话,却被林俊德拒绝了,“我很累,不要打扰我,我的时间很宝贵,经历也很宝贵。”

办公桌前的林俊德止不住地颤抖,他的手已经握不住鼠标了,医生要求他休息一会儿,林俊德却说道:“坐着休息,不能躺,坐着比躺着好,一躺就起不来了。”

短暂的休息之后,林俊哲又忍着剧痛继续工作了一个小时,此时的林俊德的各项生命体征已经濒临极限的边缘,回到病床上之后林俊德很快就陷入了昏迷之中,在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自己的老伴儿,“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布泊深处的马兰革命烈士陵园里多了一块写着林俊德的墓碑,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碑文: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

林俊德用生命为祖国书写忠诚,用热爱为祖国铸造利盾,林俊德的名字将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永远镌刻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

感谢阅读!

这里是说历史,讲述历史文化,凝聚文化力量,弘扬时代精神!